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西面的天竺山上,坐落著著名的天竺三寺,即上天竺寺、中天竺寺和下天竺寺。《天竺山志》記載:「東晉鹹和初年,僧人慧理來到西湖的靈隱修行,一天登武林山看見了天竺山,不覺驚呼『此乃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何年飛來此地耶?』」由此,其所見之山被命名為「天竺山」,峰稱「飛來峰」,所建寺廟都稱為「天竺寺」。「飛來峰」之北即為靈隱。
三天竺寺在天竺山和靈隱寺之間,自靈隱寺山門向南直上,可依次到達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三所古寺。天竺在歷史上是杭州的佛國,因此歷史上天竺三寺香火極盛。
上天竺法喜寺
上天竺寺位於白雲峰下,建於吳越時代。相傳936年,即後晉時期,僧人道翊在白雲峰下結廬修行。他在山中見有奇木發光,遂請名匠刻成觀音像。當時的吳越王錢俶夜來夢見白衣人求其修建住所,他醒來後就下令在白雲峰建造了「觀音看經院」。後漢時期,有僧人從洛陽帶來佛之捨利,放在觀音像上,據說佛像白天都放出了光芒。後人將道翊稱為「白雲開山祖師」。北宋時,寺名更為「靈感觀音院」,南宋稱「天台教寺」。元代寺院被毀壞後重建,並更名為「天竺教寺」;元末明初,寺院再次被毀壞後重建。清代改稱「法喜寺」。
上天竺寺自建成後,「香火之盛,不下普陀。遠及齊魯楚豫,無不奔至,四時不絕。而春月尤繁」。它素以觀音靈驗相傳。歷代帝王都到此「祈晴」、「祈雨」。
上天竺法喜寺的建築以大殿為主,現存有山門、天王殿、圓通殿、大雄寶殿、齋堂等。大雄寶殿中的五百羅漢山獨具特色。
寺院周圍的勝景還有白雲峰、白雲泉、乳竇峰和乳竇泉。
中天竺法淨寺
中天竺距上天竺大約1里,景色幽美,佛國天然。《太平寰宇記》記載:「上古堯舜時期,許由因為不願意做官,就來此地隱居修行。後來東漢的葛洪也曾在此修行,該地被稱為『葛塢』。」
中天竺建寺始於隋代。597年,印度高僧寶掌來此,十分喜愛這裡的景致,於是在此結廬修行。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天竺寺的開山始祖。寶掌於657年坐化,據說當時已有1072歲,故此中天竺有「千歲巖」。隋唐時,先後有高僧慧誕、守直、法洗、太初、正覺、神秀等在此修行。
吳越時在中天竺正式建立寺院,名為「崇壽院」。北宋時名為「天寧萬壽永祚禪寺」。南宋時加以擴建,並將宮中的摩利之佛像移此供奉。元朝時更名為「天歷永祚禪寺」,盛極一時。元末,寺院被毀,明初重建,該名為「中天竺禪寺」,許多高僧來此修行,寺院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
明末逐漸走向衰落。清朝康熙、乾隆時期,也曾來此上香,乾隆將寺名改為「法淨寺」。民國時期,法淨寺殿宇傾覆,佛像被毀。如今的寺院是在90年代初修復的,寺內有天王殿、正殿、後殿、地藏殿等。
法淨寺周圍的名勝有千歲巖、楓木塢等。
下天竺法鏡寺
下天竺寺距靈隱寺約1里。這裡景色怡人,巖下有石洞,名「香林洞」。
東晉時期,高僧慧理在此建寺,名為「翻經院」,據說寺中有葛井,乃是東晉葛洪煉丹修行之所。隋朝時期,翻經院被擴建,改稱「南天竺寺」,著名僧人貞觀、道安曾在此修行。宋時,寺院又更名為「靈山寺」,許多高僧如遵式、子琳等都在此修行。元朝末年,寺院被毀,明初重建。
清乾隆時擴建,並更名為「法鏡寺」。當時的法鏡寺有天王殿、正殿、伽藍殿、祖師殿、觀音殿等。民國時期,大部分寺內建築破損嚴重,上世紀八十年代底,寺院主要殿堂才得以重新修葺。
法鏡寺寺院寬闊,有金佛洞、三生石、蓮花泉、珞瀅泉等名勝古跡。《武林舊事》說,靈隱和天竺的勝景,以這裡最為集中。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