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說唱藝術教本系列

數來寶的藝術技巧《前言》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

說唱藝術教本系列之《數來寶的藝術技巧》:本部分將系統深入「數來寶」這一曲藝藝術形式的特點,以及探討研究創作規律與演唱技巧。

過去來源︰

首先從「數來寶」這一藝術形式的發展歷史來看,一些上了年紀在傳統社會裡生活過的人,大都還記得北京的天橋、鼓樓等處及其他某些城市的繁華商業中心,常能見到一些敲著牛髀骨或打著竹版、撒拉機﹙擊節樂器﹚,在店舖門前數唱要錢的窮哥兒們。

他們一邊有節奏的打著自製樂器,一邊數唱著︰「打竹版,進街來,一街兩巷好買賣。也有買,也有賣……」等等的詞語,進行討錢。這樣一些賣唱討要的窮人們,就把自己這種數唱要錢的演唱形式稱為「數來寶」——這是數來寶較為原始的面貌。

數來寶原本是窮人討要謀生的一種手段,大人、先生們看不起它,呼之為「叫化子玩意兒」。隨著專業藝人的出現,經過「撂地」進入遊藝場所,數來寶才形成為一們獨立的藝術形式。演唱數來寶的藝人社會地位非常低下,剛開始他們的這門藝術仍然被人看不起,未能得到較大的發展。

正式發展︰

自1949年後,全國文藝活動皆有中央性的方針指引,隨著數來寶表現新的社會生活內涵,並作為宣傳鼓動的一種手段開始,這一曲種方才迅速的發展起來。經過演唱者們﹙如︰劉學智、劉洪濱等人﹚對這種曲藝形式的不斷改革、創新與發展,加上一些作品強力宣傳;在《戰士之家》、《青海好》、《雷峰之歌》等一大批含有政治意味的作品普及後,「數來寶」在群眾中的影響日漸擴展,越來越多受到人們的賞識。

劉學智、劉洪濱兩人在「十年浩劫」期間,處境相當不利,但並沒有真正丟失數來寶藝術事業,一直到「四人幫」下馬,曲藝演員在政治上被恢復名譽之後,此二位既是演員又是創作員的演出老手,即馬上著手研究數來寶藝術的理論專著。此二人創作出《青海好》、《從軍記》、《我的弟弟》等等很有影響力的數來寶作品,也寫出過《長空激戰》等許多成功的﹙山東﹚快書段子。

簡介︰

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高元鈞、高鳳山二位曾說:這部分對於數來寶「語言格律」的提法,關於數來寶「敘事說理」的創作規律的概括,都有其精到之處。在論述數來寶的演唱技巧時所闡述的八種「板式」,十二字技巧和三種唱法,皆點出了數來寶演唱技巧的本質特點。對於數來寶這一曲藝的創作、表演以及研究工作,也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有益於把整個曲藝理論更好的開展起來。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由於中國社會此時開始「改革開放」,難免泥沙俱下,社會風氣受到侵襲,尤以凡事向錢看的思想為害最烈,引起了相聲藝術的關注。原建邦此時創作的《管子鬥富》就屬於立意新穎、針貶時弊的力作。採取說唱並舉的「柳活」方式,把詼諧幽默的唱哏和抑揚頓挫的繞口令結合在一起,演出頗受歡迎。
  • 過去的娛樂性相聲大致可以分為「技巧類」和「笑話類」兩種;技巧類的相聲主要集中於「學」和「唱」,以超凡的技巧來娛人,這其中也有「說」的,如「繞口令」、「貫口」,都是一種超凡的語言技巧。笑話類的相聲則常常涉及歌誦與諷刺,也不排斥單純以滑稽詼諧取勝;例如高英培、范振鈺表演的《釣魚》,雖含諷刺因素,但真正扣人心弦的還是高度誇張的語言和賞心悅目的幽默。
  • 1949年以來,相聲藝術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不但全面戒除了任何具有「葷口」意涵的段子,走「淨化相聲」路線,連表演時間也有縮短的趨勢;過去的相聲段子通常要說個二、三十分鐘,甚至有長達四、五十分鐘的,上得台來,往往藝人演出至少得三刻鐘。但在1949年而後,相聲段子明顯縮短,長的不過十多分鐘,短的則只有幾分鐘。
  • 雖然,女子說相聲早在民國初期就有了,當時在江湖上賣藝的曲藝藝人,一般都是全家上陣,藝人家的女孩子都會說幾段相聲幫襯、舖場,但這都是臨時性的。

    正規的女相聲藝人直到三十年代後期開始才出現。早期的有來小如、于小福、耿四福、張玉鳳、吉文貞﹙藝名︰荷花女﹚等。到了四十年代更趨向於專業,有于佑福、劉玉鳳、回婉華、張松青﹙藝名︰小明星﹚等。再晚一點有吳蘋﹙藝名︰小蘋果﹚、魏文華等,其中不乏藝業精湛的藝人。

  • 作為一個專門名詞,「兒童相聲」出現較晚,而作為一種藝術現象,卻早已存在。最早相聲藝人「撂地」作藝,常常是一家大小齊上陣;年紀幼小的兒童站在椅子上和父、兄一起表演,俗稱「娃娃腿兒」。由於形象活撥可愛,形式又很新奇,因此,「娃娃腿兒」在觀眾中特別有人緣。
  • 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除1938年張杰堯曾經赴日本演出之外,作為北京土產的相聲藝術,可以說是從來沒有出國交流的體驗,連中國引以自豪的相聲作品,也只有《買猴兒》、《連升三級》等被翻譯為英、法文在國外發表過。

    八十年代初開始,隨著社會「改革、開放」,一些曲藝表演團體和相聲名家多次出國訪問講學,透過這些文化交流,擴大了相聲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最早在1980年侯寶林等人應邀赴日,與日本學者進行交流,開此風氣之先。

  • 相聲創作的過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是在1949年以後,往昔代代授徒的口傳心受,逐漸被「生活—曲本—舞台」這樣的過程所取代。曲本確立成為整個相聲創作過程的中心,而編寫出文字曲本,即被稱為「相聲創作」。
  • 著名的曲藝理論家馮不異曾說過相聲的歷史是「可溯之源長,可証之史短」。之後相聲史的研究,也說明馮不異半世紀前的判斷符合實際,完全正確。對於相聲的歷史溯源研究目前只處於初級階段,仍有很大的考據空間。

    相聲的現狀分析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作家、演員、風格、流派、技巧、手法、經驗、問題等,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碩果累累,但目前的研究成績仍未盡如人意。每回階段性的趨勢、走向,或對此一時期的回顧、展望,大都是結合了某次大型會演或相聲節一類的活動,來集中進行的,平時並沒有有序的組織或團體專門的這樣做。

    關於相聲的主要藝術手段「包袱」,許多相聲專著和學術論文都涉及到,對於構成「包袱」的種種手法的研究,目前意見基本一致,但也有待於進一步的好好研究、深入。

  • 很遺憾自八十年代末期以來,相聲藝術的發展呈現頹勢,似乎已由高潮轉向低潮,有人說「陷入谷底」,有人說「陷入危機」,一言以蔽之,就是「不景氣」。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如果還能針對相聲藝術大力扶植,必要著眼於努力培養優秀的相聲演員和引導觀眾隊伍,更要大力創作佳作曲本,以及加強理論研究。這是最為可能讓相聲再展風華的四條路,也是有心努力的方向。

    最後,但願相聲藝術的東山再起,當在不太遠的將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