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陀螺達人蔡伯期 玩陀螺於股掌之間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縣23日電)你看過有人用腳打陀螺嗎?今年 2月剛從嘉義縣溪口國小總務主任退休的蔡伯期,不僅出神入化的將陀螺玩弄於股掌之間,還會百步穿楊,將陀螺打在數十公尺外的飛盤上,他就是陀螺達人蔡伯期。

從小就喜歡打陀螺的蔡伯期,為了讓學生能打從心裡喜歡這項民俗體育,改變過去的傳統打法,並且絞盡腦汁,創新許多有趣、神奇,令人嘆為觀止的技巧及打法。

早期只要蔡伯期訓練的溪口國小陀螺隊出場表演,不僅令小朋友眼睛為之一亮,就連大人也看得津津有味,不忍眨眼,溪口國小陀螺隊能玩的花樣,每一項都讓人嘖嘖稱奇。

例如,陀螺綁在球鞋上,並用腳準確的將陀螺「打」到數公尺遠的盤子上。也可以將陀螺打到數公尺遠,準確落在結合引信、火藥的鞭炮上,點燃鞭炮。另外,蔡伯期還創新一種保齡球陀螺,就是將10個拔掉釘子的陀螺,以正三角形排列在地上,隔數公尺遠打出另一個陀螺將排列的陀螺擊倒。

技藝較純熟的學生,甚至可以先目測幾公尺外的盤子,然後矇住眼睛,將手中陀螺準確打到盤子上,這種技巧稱為「盲打」,或是與跳箱、腳踏車等運動器材互相結合,「玩」出花樣百出的陀螺,常令人嘆為觀止。

蔡伯期早期是推廣毽子起家,再延續到陀螺上,致力推廣這兩項民俗運動逾30年,且曾代表台灣走遍世界各地表演和教導僑胞,難得的是,歷任的前總統均曾到溪口國小參觀精湛表演,校方還特別成立「民俗童玩館」,收藏各式各樣的陀螺和毽子,令人大開眼界。

溪口國小師生踢毽子、擲陀螺出神入化,著實打響了民俗體育的名氣,居功首推傳授技藝的蔡伯期,30餘年來蒐藏了各國的童玩,拋磚引玉,捐出來豐富「民俗童玩館」,館藏各式各樣的陀螺。

蔡伯期曾走訪多國,帶回各國的陀螺,各具特色,日本陀螺色彩豐富、造型多變,中國陀螺採棍繩鞭打,還有鐵陀螺、十二生肖陀螺、打起來會嗡嗡作響的音響陀螺、大小不一的木製陀螺、現代的拉線陀螺,還有小朋友彩繪創意十足的木製陀螺等,種類琳瑯滿目。

蔡伯期說,在民國70年代,學生參加正式比賽得獎,還可以體育績優保送甄試,溪口國小保送的校友中,有人最後考取國立陽明醫學院,印證踢毽子、打陀螺長大的孩子照樣能在社會上功成名就。

蔡伯期因擔任教師年限已屆齡,於今年 2月退休,他為了進一步推廣陀螺,將溪口國小30餘年的教學經驗,編成教材及影帶作為各中小學的教學參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文/自由時報記者臺大翔)朴善英 打陀螺不忘「護胸」
  • 記得小時候,我們玩的陀螺都是自己動手做的,是用芭樂的樹幹來做,根據老人說,芭樂樹比較硬。現在的小孩什麼都要找現成的,得之於易也就失之於易,對身邊事物不是那麼的珍惜了。
  • 有些記憶是令人難以忘卻的,即使那逝去的年華如何的久遠,而她在你的心中仍然佔有一席的空間,長久儲藏,永遠記憶。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