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3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白亞仕台北報導) 陳石柱先生(1930-2007),台灣雲林人,1946年受教於黃鷗波先生與林之助教授的啟發,投身於膠彩畫創作的行列,一生致力於膠彩畫的傳承與推廣,其畫作多以花卉與自然風景為主要題材,構圖精細、典雅而色彩溫煦,令觀賞者油然而生溫馨愉悅之感,陳先生為此一特殊畫種的代表性畫家,史博館特舉辦「陳石柱膠彩畫紀念展」,精選其作品八十餘幅以饗大眾,於史博二樓國家畫廊展出,展期將至4月12日止。
史博館表示,膠彩畫是歷史悠久的一種特殊繪畫風格,也是一種繪畫媒材,遠從國勢強盛的中國唐代,文治、武功與藝術均達頂峰的公元七世紀,日本學者來中國學習中華文化,膠彩畫就在那時候由中國傳入日本,繼而發展成日本的東洋畫,臺灣於日治時代(1895-1945年),東洋畫再從日本傳入臺灣,東洋畫成為臺灣日漸普遍的繪畫媒材,臺灣光復後,經由畫家林之助的推廣,並將「東洋畫」更名為「膠彩畫」,目前臺灣已有很多畫家使用膠彩創作。
膠彩畫是一種以膠為素材媒介,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膠彩的顏料來源為天然礦石研磨而成的粉末,其作畫過程十分細緻而繁複,需要高度的耐心與專注力加以配合,繪製時先以炭筆和鉛筆製作底稿,再將輪廓轉印到畫紙或絹布上,接著以極淡墨色在畫材上描出輪廓,然後在畫材各區塊一層一層的將溶化的膠調和的顏料疊上,一個豐富色感的疊色過程往往多達十次,其實這種「以膠敷彩」的繪畫方法,就是中國古代的「丹青」、「金碧山水」。
編撰台灣當代美術大系的倪再沁表示,一般人常認為已有千年歷史──來自東洋的膠彩是「最古老」媒材的古董畫,在現代化和全球經濟的挑戰下,膠彩畫早已困頓、沈寂多時,面對是否會被時代所淘汰的質疑時,卻從施世昱所寫的「膠彩藝術」一書中,看到臺灣新生代膠彩畫有「驚艷」的表現,讓人發現台灣的膠彩藝術正薪火相傳且質量均佳。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