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人認為「集天下奇景於一體」,「具有泰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峨嵋之清秀」的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的黃山市,橫跨黃山區、徽州區、歙縣、黟縣和休寧縣,東西綿延約30公里,南北約40公里,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號稱五百里黃山。
黃山有巍峨峻峭的三十六大峰,崢嶸秀麗的三十六小峰。「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被稱為「三天子都」。此外,黃山還有眾多的泉、溪、湖、巖、洞、潭等勝景。
黃山古名黟山,「黟」的意思是黑或黑木,大概是因為這座山的山石有著黑黝黝的光澤,故名。那麼何時,又是什麼原因更名為「黃山」的呢?北宋景佑著的《黃山圖經》根據道教舊籍《周書異記》、《神仙補闕傳》所載,稱:江南黟山,據得其中,雲凝碧漢,氣冠群山,有古木靈藥,名花異果,瀑水飛瀉,湯泉香溫,是軒轅黃帝『棲真之地』。於是在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信道的唐玄宗下令將其更名為黃山。唐朝著名僧人釋島雲有詩題為《望黃山諸峰》:「峰峰寒列簇芙蓉,靜思嵩陽秀不如。峭拔雖傳三十六,參差何啻一千餘。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雲車。」其中關於隱玉書的黃帝,民間一直流傳著其在此修道成仙的故事。
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在位一百多年,深受百姓的愛戴。但他一心向道,曾經向仙人廣成子求道。後來,黃帝將帝位傳給了顓頊,然後,跟隨著仙人容成子、浮丘公學道修煉。浮丘公對他說:「修道煉丹,一定要選擇靈山秀水。」於是他們遍歷五嶽三山,最後來到了江南的黟山。只見這裡奇峰錯列,拔地而起,且各具情態;而且雲霧繚繞,宛若人間仙境。黃帝認為這裡是煉丹修仙最理想之處,便與浮丘公、容成子同留此山。
為了煉取丹藥,他們每天伐木燒炭,採藥煮石,從不間斷。經過十幾年,金丹終於煉成了。黃帝服了一粒,頓覺身輕如燕,而且可以騰空而起;他的頭髮也由白變黑。隨後,黃帝在紫雲峰崖隙間突然流出的紅泉中浸泡了七天七夜,使全身老化的皮膚全部隨水漂去。此時的黃帝已然脫胎換骨、返老還童。而與此同時,天上突然降下珠函一件、玉壺一把。黃帝打開一看,函中有霞衣、寶冠、珠履,壺中盛滿了瓊漿玉露。黃帝穿上天賜仙衣,飲下甘露瓊漿,回到望仙峰石室,接受群臣的祝賀。這時,空中又降下白龍、彩幡、珠蓋,黃帝與浮丘公、容成子一起乘上白龍,彩幡引路,珠蓋護頂,從望仙峰頂飛升而去。圍觀的臣民匍匐在地,齊聲歡呼。現在黃山七十二峰中的軒轅峰、浮丘峰和容成峰、望仙諸峰以及浮丘仙壇、浮丘觀、黃帝坑、煉丹台、洗藥溪、藥臼、丹井,就是因他們在此修煉並成仙而命名的。《新安志》載:「昔日浮丘先生,居黃山十三峰(即浮丘峰)下修道,後人建廟以示紀念。峰上有浮丘仙壇,曾有山中人至其處,見峰頂有樓台,金碧輝煌。台旁有池,池中生白蓮花,亭亭玉立,香風襲人,儼然神仙居地。池左右積有鹽米甚多。但不見人,其人遂回家率眾登山取鹽米,竟迷路不知所處。」南宋寶枯間丞相程元鳳七世孫程孟詩云:「閬風玄圃知何許,珠樹瓊芝果有無?仁看黟山北峰上,五雲深處有仙都。」
而那個成仙的容成子,後來又出現在周穆王時期,行輔助、勸導之事。
此後,在黃山上修道的人亦不少見,只是見諸於史籍的比較少。《神仙補闕傳》載:「黟山北峰乃神仙遊處,時有彤雲擁簇,白鶴飛翔。」這裡的北峰是神仙居住之地,因此被命名為「仙都峰」。後世較有名且見於史籍的有宋末道士張尹甫等。明末後,黃山上已不見道教活動的蹤跡。在黃山建立較早的道觀有浮丘觀、九龍觀等。
同樣根據《黃山圖經》的記載,佛教早在南朝劉宋間就開始傳入黃山。一些僧人也陸續來到黃山修行。
歷代先後修建了寺院近百座,比較有名的是號稱黃山「四大叢林」的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擲缽禪院。在黃山的風景點中,有蒲團石和蒲團松各一處,據說與唐代僧人釋島雲在黃山的修行有關。當年,釋島雲帶著兩個徒弟來到黃山,準備建廟修行。不久,他領著兩個徒弟登天都峰,登之前,他在坡前就石趺坐,念完經文後準備攀登。由於山高路陡,他的大徒弟有些畏懼,釋島雲便說:「修行先要修性,你心不誠意不專,難成正果,為師允許你下山另找廟門去吧!」大徒弟聽完師父一番話似有所悟,又不想獨自下山,就在釋島雲坐過的蒲團石上趺坐了七天七夜,後來重返禪林,修成了正果。小徒弟則咬著牙,跟在師父後面一步步向上攀登,終於登上了頂峰。隨後,他們又去攀登奇險、素有天上玉屏之稱的玉屏峰。釋島雲師徒二人竟然在玉屏峰上發現了「萬山拜其下,孤雲臥此中」的摩崖石刻。小徒弟想,這個人跡罕至的絕壁,不修到成佛的程度,是不可能留下墨跡的,而師父法號島雲,孤雲自然指他。自己留下來也難修成正果。正胡思亂想間,突然被一陣風刮下崖去。釋島雲聽到徒弟呼救,想救卻沒有辦法。不料幾天後,小徒弟突然來到釋島雲的面前,稟告師父說,那天一陣狂風,並沒有把他吹落到無底深谷,只是把他掀落在一棵平頂松樹的枝椏上,掛破了一點皮肉,並未傷筋動骨。釋島雲認定是佛祖的保佑,於是將這棵樹命名為「蒲團松」。
唐代釋島雲之後,明代還有僧人海能、弘智、音可、元則、王寅,清代大均、大涵、檗庵、漸江、雪莊等在黃山修行。
黃山不僅景色奇絕,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天下,而且仙跡眾多,並多伴有美麗的傳說。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仙人、仙跡外,黃山諸多的景致、植物的命名亦與仙家有關。比如黃山的奇松,有名為臥龍松、龍爪松、麒麟松的,有名為接引松、聚音松、探海松、鳳凰松的;比如怪石,有名為「仙人下棋」、「天女繡花」、「五老上天都」、「童子拜觀音」等。由奇松與怪石構成的奇景,有名為「夢筆生花」、「喜鵲登梅」、「仙女打琴」等。有些名字的得來今人還可找到其源頭,但有些名字如何得來,何時開始已經無從考據了,但這至少反映出黃山的仙風在歷史上流傳甚遠。
黃山著名的景觀之一的「夢筆生花」,是指山澗深谷處的一根崛起的擎天石柱,石柱下部直立部分圓滾修長,好像筆桿,頂端好像毛筆尖,一棵古松生長在石柱上面,好像一朵鮮花開放在毛筆的頂端,故名。傳說唐代大詩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夢中,一邊吟詩,一邊隨風飄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李白正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時,忽然見到一支巨大的毛筆聳出雲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樣。正當他想伸手去取之時,李白突然醒了過來。李白夢醒之後,決心遍訪名山大川,尋找夢中仙境。後來,李白雲遊到黃山,一見這支生花巨筆,不覺失聲大叫:「以前我夢中所見的生花巨筆,原來就在這裡。」據說李白見到「夢筆生花」後,名詩佳句便源源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李白曾有詩《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讚美黃山:
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
丹崔夾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
仙人煉玉處,羽化留遺蹤。
亦聞溫伯雪,獨往今相逢。
采秀辭五嶽,攀巖歷萬重。
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
風吹我時來,雲車爾當整。
去去陵陽東,行行芳桂叢。
回溪十六渡,碧嶂盡睛空。
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