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11日電)屏東的泰武國小全校44人,卻有一支19人的排灣古調傳唱隊,用歌唱喚起部落的文化覺醒。播下這種子的查馬克卻是一位「連簡譜都看不太懂」的人。
他說,沒有古調歌謠,就失去歷史,他採集排灣族的古調歌謠「是做自己該做的事」。
今年6月泰武國小的排灣兒童古調歌謠傳唱隊到歐洲演出8天,唱的是部落中VuVu(老人家)才會唱的歌,獲得了滿堂彩;而這些歌,即使是這些兒童的父母大多也不會唱。
泰武國小位於屏東縣泰武鄉,校區位在海拔750 公尺的山上,緊鄰排灣族的聖山北大武山及林邊溪源頭的瓦魯斯溪。由於地形阻隔、交通不便等因素,學童全數來自排灣泰武部落(kulajuc)與佳興部落(puljeti)。
泰武部落座落北大武山咽喉,居民自古就以北大武山的守護者自居,民風勇武,以打獵、務農為主;佳興部落則以傳統木雕享有盛名。雖然學童的父母都致力傳承排灣文化,傳唱古調卻是從查馬克到泰武國小任教才開始。
查馬克.法拉屋樂(camake valaule)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是年僅30歲的排灣族青年。雖然年輕,卻已著手收集泰武、佳興部落排灣古調長達7年,已經收集古調40多首。
「其實,早在我就讀台東師範學院(現已併入台東大學),也就是78年到91年參加學校的原住民歌舞社團『杵音文化藝術團』時,我已經接觸到大量的原住民歌舞,那時我就興起收集排灣古調的念頭,只是還不知如何開始」。剛開始時,他不知如何開始,但有心做事,排灣族祖靈仍指了一條路給他。
查馬克說,92年他被分發到泰武國小任教。校長要求他指導擁有美妙歌聲的4年級學生lumasan歌唱技巧,參加當年度全國傳統歌謠獨唱組比賽,結果lumasan 一鳴驚人,獲得第一名,同年還獲得屏東縣慕尼盃排灣族歌謠比賽第一名,各界開始將眼光投注到泰武國小。
查馬克說,「美中不足,lumasan並不是唱排灣族的歌而得獎」。因為有這層遺憾,查馬克重新拾起大學時代的想法,「我想要讓小朋友唱我們自己的歌」。
他開始到部落收集、學唱VuVu才會的古調,再教給班上5位學生,組成傳唱隊的前身,多次獲邀到各地演出,94年還參與屏東縣政府錄製發行的「祖靈天韻」專輯,95年錄製亞洲唱片「唱一首好聽的歌」專輯,入圍第18屆金曲獎,慢慢打開知名度。
2006年在泰武國小校長簡炎輝支持下,古謠傳唱隊正式成立,只要對唱歌有興趣的小朋友都能參加,結果來了19名小朋友,成為泰武國小最具特色的團隊。
對查馬克來說,古謠傳唱隊引起各界注意是意外,不是初衷;採集更多的排灣族古調並加以記錄留存,才是最重要的任務。
他指出,對排灣族來說,每一首歌謠都與部落、家族歷史、階級息息相關,就算是情歌、祭典歌的傳唱,也有一定的規矩。如佳興部落古調「bulaqa」,是部落頭目嫁女兒時,出嫁女兒向父母告別時唱的歌,歌詞除了感謝父母,還要向賓客說明頭目家族歷史功勳、偉大事蹟,讓賓客了解自己是名門閨秀。
「男子炫耀歌」則是部落男子出征、打獵後返回部落時,向部落說明自己有多英勇,當中還要說明自己的祖先是誰,有過哪些事蹟。
查馬克指出,排灣族沒有文字,但古謠內容又多與家族歷史相關,「了解歌詞內涵是最困難的事」,加上他來自丹林部落,想要確切了解佳興、泰武部落的古謠涵義更加困難。所幸查馬克的奶奶出身佳興部落,讓他在採集佳興部落古謠時,沒有像在泰武部落那麼困難。
「大部分(佳興、泰武)部落裡的耆老都非常樂意教唱,並逐句解釋歌詞涵義,但還是有些身分較尊貴的家族,不願意家族專屬的古謠被非貴族階級的族人傳唱,甚至外流到部落以外的地方」。查馬克說,雖然已經多方努力,但他還未獲得泰武部落頭目家族首肯,同意採集屬於頭目家族的傳唱古謠。
查馬克遇到的難題還包括「每個部落的傳唱方式、旋律不同,而我一直到現在,連簡譜都看不太懂」。
對音樂不在行的查馬克,為了將排灣族歷史、文化傳承下去,拿著錄音筆、筆記本,將老人家唱的古謠一首首錄下來,在筆記本逐句記下歌詞的意思,回到家後再跟著錄音筆錄下的音調,反覆練習,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學會40多首情歌、工作歌、兒歌等古調歌謠。
採集古謠的過程雖辛苦,但也有令人振奮時刻。當泰武國小傳唱隊會唱的古謠多了以後,唱出連父母都不會唱的古謠,「部落裡的人開始省思,如果連自己的歌都不會唱,要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去」。他覺得這正是採集古謠的初衷─將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而現在則已看到一點成果。
為了確保採集成果,查馬克並已開始著手整理資料,請懂得樂理的朋友將古調以簡譜形式謄寫,歌詞內容也一併重新整理。他預備將來讓傳唱隊逐一演唱、錄音,以免因為無人傳唱而散失。
對查馬克來說,已採集到的40多首排灣古調只是一個起點,下一步將著重採集祭典歌謠及部落靈媒與祖靈溝通時的古謠,他也準備持續向泰武部落頭目家族溝通,讓他們了解「採集古謠的目的不是要拿走,而是要留下」。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