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5日訊】現在所認識的世界民謠,好像大多數都在小學三四年級時學會的,「老黑爵」也是其中之一。
升小學三年級時,換了新導師王淑珠老師。她好像才剛從師專畢業,人長得不怎麼樣,可是粉筆字卻寫得很漂亮,風琴更是彈得好。所以,全班小朋友都很喜歡上她的音樂課,那些功課不好的「壞學生」更是搶著要去校長室,把風琴給抬來教室。課堂上,不管中國的、西洋的歌曲,歌詞意思聽懂得的、聽不懂得的,我們小朋友都照單全收。什麼「噢!蘇珊娜」(Oh! Susanna)、「肯德基老家」(My Old Kentucky Home, Good Night)、「老黑爵」(Old Black Joe)、「馬莎永眠黃泉下」(Massa’s in de Cold Ground)」,王老師彈唱一句,我們就跟唱一句,大家拉開嗓門,全都唱得很高興。只是當時覺得後面這三首,旋律有點沉悶、歌詞有點「怪怪的」,很像是盛暑午後、熱浪襲人下的催眠曲。特別是「老黑爵」的歌則最「離譜」,因為和我們週遭的生活經驗完全不符,所以我只把它當成一首無趣的黑人歌,唱過就算了。那時候,沒有電視,課本只有學過華盛頓砍櫻桃樹,對於林肯解放黑奴,則是一無所知。
多年之後,有機會接觸到了種族問題,也才開始回頭重新認識這些黑人民謠。原來當年唱得快要跟著歌聲昏昏入睡的這些世界民謠,都是出自同一個作曲者史蒂芬.佛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之手。其中「老黑爵」的歌名,原來是「一個名叫『爵』的老黑人」的意思,這也是佛斯特以妻子珍妮(Jane Denny MacDowell)當年家中的一個黑人僕人為主角的歌。
佛斯特寫出「老黑爵」時,才三十多歲,但因雙親與好友陸續去世,寫作陷入低潮,生活十分拮倨,他一度為了償債,以150美元賣掉一首歌曲。他在1860至1864年,隻身前往紐約,但是家中的經濟並未改善。他甚至是因為獨居在外,連日持續高燒不退,無法起床,在沒人照顧的情況下意外去世,死時身上只賸美金38分錢。
OLD BLACK JOE (原歌詞)
Gone are the days when my heart was young and gay,
Gone are my friends from the cotton fields away,
Gone from the earth to a better land I know,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Chorus
I’m coming, I’m coming, for my head is bending low,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Why do I weep, when my heart should feel no pain,
Why do I sigh that my friends come not again?
Grieving for forms now departed long ago.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Chorus
Where are the hearts once so happy and so free?
The children so dear that I held upon my knee?
Gone to the shore where my soul has longed to go,
I hear their gentle voices calling ”Old Black Joe.”
Chorus
在佛斯特短暫的37歲生命,創作了200多首的歌曲中,膾炙人口的「噢!蘇珊娜」是他在20歲就發表了,那時他還沒結婚,前景看好,「噢!蘇珊娜」的旋律也就十分輕快。相對之下,「老黑爵」是他「晚年」隻身在紐約潦倒時期的作品,旋律緩慢,也反映了他籠罩在貧困下的陰影。當時美國南北戰爭一觸即發,「老黑爵」十足反映出弱勢賤民的悲歌,後來它更成為後來南北戰爭期間黑奴的精神支柱。
佛斯特地下有知,也當因「老黑爵」一曲,死而無憾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