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京劇欣賞】──《送親演禮》

陳氏誇張演出自己的執著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1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6日訊】結婚當天迎娶新娘的背後,還牽涉到兩家人的互動相識,如何讓兩家人去除陌生尷尬,成為真正的親家,禮俗在這裏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京劇《送親演禮》就是兩位背景懸殊的家長(男女雙方的母親)的會面,由於女方的媽媽陳氏是鄉下人,不諳禮俗,儘管陳氏請贊禮的儐相幫助她,但還是鬧出許多笑話。

如果一個人很柔軟,隨著禮俗行禮如儀,自自然然,根本不會發生什麼狀況。但對陳氏而言就變得很困難,什麼事都過不去,錯誤百出,讓人笑彎了腰。這位嫁女兒的陳氏,也許太依賴贊禮的儐相,以為聽專家的準沒錯。只是儐相講的,她總是會錯意,陳氏用自己的認識與習慣去解釋,以局限的認知硬柪去做;原本嫻熟禮俗如家常便飯的贊禮儐相,也被她搞的沒折。

這齣戲很巧,故意打破舞台約定俗成的成規來製造笑料。例如舞台上坐轎子,是演員鑽進小帳子帶著轎夫走;陳氏卻依照真實坐轎的法則坐了下來,打破舞台的規律,戲就沒法演。儐相勸說她半天,陳氏不得已妥協,只好站起來走,還直抱怨:「戲台上的轎子,我坐還得我走?」一副別人都不講理的樣子。

禮俗說穿了也是這麼一回事,跟著做就對了。往往問題出在哪裏?就是有很多自以為是的人,偏偏要自己新發明一套,覺得自己在理或自己有學問,結果造成不必要的糾紛。陳氏不就這一個樣兒,彷彿是存心來鬧的。
戲裏還有些咬文嚼字的笑話。陳氏見了親家母,儐相喊「上坐」,陳氏爬上椅子,坐在椅背上;儐相要她下來坐,連忙說「下坐」,陳氏就坐到地上去了。儐相趕快更正說「懷裏坐」,意思是坐在椅懷裏,陳氏不解,略顯為難,可是路上與儐相商量好的–照儐相說的做,她硬生生的就坐在親家母身上去了。

按照文字來講,陳氏完全遵照文字的意義執行,照理說應該沒做錯,結果卻全部都做錯了。這世上儘多這種執著在文字上的人,明明是錯的,卻那麼認真抱著那個表面字義不放,誇張到坐在人身上、侵犯了別人尚不自知呢!
最尖銳的,還有在價值觀上的不同。酒宴擺下,要用飯了。正式場合–兩姓聯姻、兩家的親家母坐在一起吃飯,豈非大事一件,用飯之前依照古禮,首先男方的母親李氏拿起酒杯,在堂前對著天倒酒,這是禮敬天地的意思。儐相接下來對著在一旁發愣的陳氏說「該您了」,陳氏拿起酒杯放在嘴邊就給喝了,儐相告訴她不能喝,要倒在地上。這在愛物惜物的鄉下人心裏,簡直是浪費,她扭不過儐相,勉強做了,她一面說:「這多糟蹋東西啊,倒一點吧。」

陳氏很捨不得的倒一點在地,然後將酒杯放在桌上,一失手酒杯打翻了,陳氏連忙用舌頭去舔。終究這杯酒不歸她,她越守著越讓自己手忙腳亂。
最後的笑點,是在「打牙巴鼓」上面。酒席上何時動筷子,在早些時也是一種禮貌,尤其女眷更要矜持一下。儐相喊「舉箸」(箸是筷子的古文,音住)意思是陳氏可以動筷子了;然而陳氏聽成舉住,就真把筷子舉在半天空不動。這可不成啊,陳氏要求儐相用鄉下人的語彙「打牙巴鼓」,熟悉的語彙能讓拘束感消除,儐相識趣的盡量多喊「打牙巴鼓」,終於讓陳氏吃個暢快淋漓,大醉而歸。
這齣戲說淺也可說很淺,但用人陷在執著中,左支右絀出不來的可憐樣來看待的時候,又頗能觸動人,給人深思,不只是笑笑就完了。

光緒年間,兩部著名的小說都提到《送親演禮》這齣戲:一是光緒四年(1878)出版的「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一是光緒二十年(1894)出版的「海上花列傳」(第三十一回),都提到陳氏的好笑,帶著歡樂的氣氛。近代著名小說家老舍,1935年在青島教書時寫的短篇小說「柳屯的」(櫻海集)也提到《送親演禮》的陳氏,語氣就有些揶揄的成份,是用「彩旦」的小丑身份去看陳氏,略顯對她瞧不上眼的意思,這是他傾向西洋文學,採用解剖的手法,把她歸在無知與驕傲的類型上,與中國傳統文化對人喜用包容與蘊藉的方式不同。但畢竟老舍還使用中國環境裏的語彙來形容,連這麼一齣小戲中的人物他也能借重。

老舍與「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一樣都是旗人,都關切世人的疾苦,寫作的認真、詳盡可說頗為類似。老舍愛好京劇(尤其擅長相聲),在青島參加過京劇票房,他會許多老生與老旦的唱段,而且不吝表演給眾人,與人分享;韓戰時與周信芳、馬連良等人還去過朝鮮勞軍演出。

1963年毛澤東對文化藝術提出批判,說建國十多年,還在為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服務,少了社會主義的東西。老舍這位溫情、不肯忘懷傳統的作家被視為「大毒草」,他寫的一些文章都不准許發表。1966年8月23日,老舍與藝文界人士29人(包括京劇界的荀慧生、白雲生、侯喜瑞)被拖到文廟(北京東城區國子監)批鬥毒打,女中的學生用銅頭皮帶抽打他們,並且當場焚燒十餘箱的京劇戲衣。之後老舍回到文聯,又被另一支紅衛兵掛牌痛打,因為老舍憤而將牌子摔在地上,於是被說成是「現行反革命」,送去派出所「法辦」,紅衛兵繼續在那裏打這位六十七歲的老人。家人好不容易把他保回去,但規定第二天還要回派出所報到。第二天他徘徊良久,在城北的太平湖投湖自盡。老舍一生寫作八百萬字,尤其寫了許多下階層的人,共產黨卻能利用那些無知的下階層狠狠的毀掉這位時時關心下階層的難得的好人。@*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打龍袍》內容是說宋朝包拯陳州放糧後回京,在趙州橋巧遇流落民間的李宸妃,令人吃驚的李宸妃竟是當朝天子宋仁宗的生母。然而要讓宋仁宗能夠接受這位真正的媽媽,可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從這個流行數百年的戲曲,我們看到老百姓並不認為皇帝就是絕對權威,他還要按普世價值來行事,沒做到孝就要受罰,即使他不知情並非故意犯的。沒有哪個朝代的皇帝認為皇權可以陵架在孝道之上,那是儒家為中國建立的社會根基。
  • 武戲通常都有英雄惜英雄的氣氛,這是敵我之間的相互尊重;旗鼓相當的打鬥,正大光明,輸了也就輸了,講究武德。
  • 中共擅自改動的《三岔口》,把壞人改成好人,依舊稱做《三岔口》,明擺著是偷樑換柱,想藉此戲的知名度,暗中宣傳自己想要的什麼東西。竄改過的《三岔口》,變成從頭打到尾的打仔片,沒有原先的戲劇性、懸念性、幽默感,它編成劉利華一進門,任棠惠就被驚醒,然後兩個人像懵懂的未成年人,好像有發洩不完的精力,好勇鬥狠的打來打去,叫人看了不知是為什麼打個沒完。
  • 演出內涵上則是大異其趣。西方文化強調「模擬」,越像壞人表示人物刻劃的越成功;中國則考慮到教化的問題,認為刻劃過細,會教壞觀眾,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明明是獸心獸面的一個角色,表演的重點卻放在耍叉及與孫悟空的對打上面
  • 《昭君出塞》可說是戲曲的活化石,它非常典型,藝人一代一代的傳承,保存下原始的的戲劇結構與表演方式,細細品味可以領略出久遠前的戲曲風貌。人物精簡,卻能藉唱詞、身段譜出關山萬里,壯闊的史詩氣氛。尤其由昭君一人主唱,猶有元雜劇遺韻,在悠久的時空中她獨自吟哦,卻喚起人間千古的共鳴—崎嶇世上路,望不見自己的家園在何處?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