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們介紹過各種被“相聲”藝術汲取營養的表演形式;包括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等等。其實對“相聲”藝術繁衍成長具有重大影響的還有“現掛”﹙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臨時現場抓哏﹚和“抓哏”﹙抓取引發笑料的題材﹚;此二者是直接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也可說是更廣泛的“博採眾長”。
在這方面,必須簡略的回顧一下當時的社會和文學藝術的發展情況。清代乾隆年間,北京雜耍園子和戲園子已經成為主要的娛樂場所,一如《都門竹枝詞》記載︰「半膘無事撞街頭,三五成群逐隊遊,天樂館中瞧雜耍,明朝又上廣合樓。」
*京劇影響︰
道光年間京劇興盛一時,一些新編的武戲,都是根據評書跟武俠小書改編的,當時的雜耍藝人通稱“頑笑人”,為了迎合時尚,大都會唱“雙簧”,後來發展成為“清唱二簧”。京、津兩地的雜耍園子常常在假、節日反串演出京劇,並且形成慣例。
相聲的“柳活”也以學唱京劇為主,﹙“柳活”就是在相聲表演中加入唱段,過去一般是選唱地方戲曲的片段。﹚“現掛”也常常汲取京劇丑角的現場抓哏。最早的相聲藝人中就有唱京劇出身的,最著名的當推京劇丑角朱紹文,曾在著名戲班「嵩祝成」獻藝。
藉插科打諢諷刺時弊,是戲曲丑角藝術的優良傳統,從宋雜劇直到清代京劇一脈相承。
*京丑抓哏︰
吳熹《梨園舊話》指出︰「京師梨園丑角戲有所謂『抓哏』者無論何人何事,均可隨時扯何入,以助詼諧。」任二北《優語集》指出︰「於戲內科諢中,嘲謔同場之演員,用以譁眾取寵,明末已有,於清更盛甚。其事一般為丑角獨享之權,又隨說隨了,無礙於劇情。」
擅長抓哏的丑角劉趕三﹙1817-1894年﹚經歷了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個王朝,目睹封建統治的日趨沒落和帝王的昏庸腐朽,常常現場自編台詞,諷諭時政。例如1874年,同治皇帝戴淳私自嫖娼,患梅毒症死去;所以有一次劉趕三演出《老黃請醫》,飾演庸醫劉高手,現場即興抓哏︰「東華門我是不去的,因為那門裡有家闊哥兒,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還當是出天花呢,一劑藥下去,就死了。我要再走東華門,被人家瞧見,哪還有小命呢?」
1894年,他還諷諭李鴻章因外交失敗而丟掉花翎頂戴,受到李的子姪指責,憂忿而歿。
*抓哏名家︰
羅百歲﹙1861-1912年﹚曾被選為清宮教習,梅蘭芳回憶他在台上抓哏時說︰「我所看過的丑角老前輩,以羅百歲為第一,他在《絨花計》中扮一長工,在門外看見大小姐回來以後,臨時加了幾句台詞︰『大小姐不是逃跑了嗎?怎麼又回來了?噢,我明白了,現在已經講和了,所以她又能回來啦!』這時,慈禧離京逃跑以後,剛從西安回來。你看他這幾句話諷刺的多麼尖銳,同時句句都在戲裡,這才是會抓哏的好手哪!」
京劇名丑張文斌﹙1883-1922年﹚也以在場上抓哏享名;民初,社會動亂、經濟蕭條,銀行一度停止兌換鈔票,有一天演《探親家》,他飾演鄉下媽媽,臨場抓哏︰「熬到鈔票兌現時候就好了!」
此後不久,相聲界也編演了抨擊賣國賊曹汝霖是賊骨頭的《揣骨相》,與京劇丑角的優秀傳統一脈相承。
﹙待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