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七﹚

夯歌、練把式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夯歌曲藝︰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人。

金受申《北京風俗曲》指出︰「在人家蓋房時,只要夠三間房地基,就可以傳一槽夯﹙用木﹑石﹑鐵等敲打地基,使其結實的工具。﹚。夯頭單唱,壯夫合夯﹙一起以樁來砸實地基﹚,也是有錢人家的點綴。」

「『夯歌』也有《八扇屏》、《三國志》、《百花名》、《馬寡婦開店》、《王小趕腳》等節目,都是每節兩句,後和群夯,有整本大套的歌詞,唱時先一節音低,次一節音高,往復歌唱。」文中還舉了個例子︰「領唱︰『五』字加個人就是『伍』,伍子胥過昭關替父報仇冤。合夯︰夯來,夯來,夯來嗐!」

這可以印證“太平歌詞”《十個字》是從“夯歌”歌詞演變而來的。三十年代以來,唱“夯歌”的逐漸減少;與此同時,藝人演唱的“太平歌詞”也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一是技藝卓絕的藝人陸續辭世,二是已經普及到群眾中去了;當時“相聲”已由“撂地”進入茶園、劇場,再不用演唱“太平歌詞”招徠觀眾了。

*練把式的︰
清代交通尚不發達,即使官員、富商離京趕外地,也都乘坐馬拉的轎車﹙有遮蓋及軟靠的馬車﹚,行李則用大車運送。當時一些偏僻地區常常有土匪出沒,只好僱用會武術的人加以保護,於是“鏢局”應運而生。只見大、小車輛都插上鏢局的旗幟,進入深山密林,途經荒郊野外,精通武術的鏢客就會高喊“鏢趟子!”起著威攝的作用。倘若土匪不肯買帳,就會大打出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風險是相當大的。

到了清末,火車、輪船漸漸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鏢客也隨之被淘汰。有的鏢客退下來給官宦、富商看家護院;有的收徒傳藝;也有的在廟會和天橋“撂地”賣藝,就成了“練把式的”。

*賣藝把式︰
“練把式的”一般都在地場放張桌子,擺著刀、槍、劍、彈弓等兵器。為了炫耀體格健壯,總是赤膊上陣,挺胸揚臉,屏氣凝神,自言自語。﹙實際上是說給觀眾聽的。﹚有時說︰「您瞧我手裡繩子頭上繫著的鏢,就是當年黃三太用的『甩頭一子』,打傷過竇爾墩的左膀。」有時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光說不練嘴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說又練才是真把式。」

就這樣說上幾句,練上幾手武術,然後斂錢,接著再練。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指的是“練把式的”說起來沒完沒了,不肯露真功夫。例如,說到“甩頭一子”,就開始囉嗦起來︰「這兵器不用的時候往上一纏,用的時候一抖就開。近打二三尺,遠打一丈多;腳蹬著繩打,叫做——獅子滾繡球。腳底下轉著打,叫做——張飛騙馬。胳膊肘上轉著打,叫做——盤肘。脖子上繞著打,叫做——纏頭裹腦。待會兒一招一式給您練練。」

說到這兒,話鋒一轉,又囉唆別的︰「那位說,這『甩頭一子』是什麼朝代遺留下來的?告訴您,漢朝才有的。想當初,王莽篡位,派蘇獻追拿劉秀,來到潼城關外,劉秀與他交手,未到三合,蘇獻大刀一搧,劉秀的刀就撤了手,撥馬便逃。蘇獻緊追不捨,劉秀在慌亂之間心生一計,解下絲鑾帶,下馬找塊石頭繫上,翻身上馬。眼見蘇獻就到,回身一甩,擊中蘇獻,這才逃得性命。後人仿照這個意思,製作了『甩頭一子』,雖然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內,卻也是帝王傳下來的。」

*相聲創作︰《大保鏢》
清末,天橋的“相聲”場子和“練把式”的場子相鄰,相聲名家朱紹文覺得“練把式”的“說口”頗能吸引觀眾,就在此基礎上創作了相聲《大保鏢》,諷刺只會夸夸其談、武術一竅不通的“嘴把式”。初稿只有104個字,經過不斷豐富,發展成為186個字的練把式的“生意口”,鏗鏘起伏、脆快俐落、洋洋灑灑、氣勢奪人。原文如下︰

「甲︰我哥哥在乒器架子上,拿了一桿花槍,練了一趟舞龍斷門槍;第一出手小朝天,青龍飛舞上下翻。霸王使槍不難擋,韓信埋伏在四邊。六郎手使花槍法,馬超單打太行山。呂伯良槍法人難比,張飛獨霸在潼關。」

後來經過加工,這段文字更為完整︰「甲︰我哥哥一看院子當中擺著十八般兵刃,他伸手拿起一桿大槍。七尺為槍,齊眉為棍,大槍一丈零八寸。一寸長、一寸強,一寸小、一寸巧。大槍為兵刃之祖,大刀為兵刃之母,單刀為兵刃之膽,寶劍為兵刃之帥。」

「我哥哥練了一套『六合槍』,六合槍分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心、氣、膽;外三合︰手、腳、眼。有『贊』為証︰『一挑肩攢二向心,三扎臍肚四撩陰,五扎磕膝六點腳,七扎肩勁左右分。』…扎者為槍,耍者為棒。前把為槍,後把為舵。大桿子佔六個字︰崩、扳、壓、蓋、挑、扎。夾槍帶棒,白蟒翻身。練完之後,大家是齊聲喝采。」

“練把式”的“生意口”進入相聲,與抓哏逗笑相結合,成為相聲化的“貫口”,構成傳統相聲《大保鏢》的精髓。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各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本篇繼續介紹其它開場式:“大實話”、“大瞎話”...等。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 *“什不閑”︰
    清代康熙年間,“什不閑”已在北京流行。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注云︰「鳳陽婦人歌也。設一桁﹙橫木﹚,若椸枷﹙類似衣架﹚然,上鐃、鼓、鉦、鑼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什不閑”。演員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蓮花落”合流,成為“蓮花落”的開場群曲。
  •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而來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風俗曲》中指出︰
    「『蓮花落』與『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