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五﹚

什不閑、蓮花落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什不閑”︰
清代康熙年間,“什不閑”已在北京流行。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注云︰「鳳陽婦人歌也。設一桁﹙橫木﹚,若椸枷﹙類似衣架﹚然,上鐃、鼓、鉦、鑼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什不閑”。演員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蓮花落”合流,成為“蓮花落”的開場群曲。

這種演出因事先將各種打擊樂器都固定在一塊薄木板上,後一端繫上繩索。所以當一人用兩手同時拉繩,可以控制三—四件樂器同時發聲﹙有時歌者二至三人,只另有一人專司樂器﹚。如此又唱又打閑不住,故稱為“什不閑”。

*“蓮花落”︰
“蓮花落”源於唐五代的“散花樂”,最早是僧侶募化時所唱,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開始在民間流行,丐者行乞,經常演唱。元、明以來,漸有敘事、寫景之作。如民初周憲王﹙朱有燉﹚《曲江池》雜劇中就有敘述鄭元和﹙唐玄宗時期的名才子﹚落魄故事的“四季蓮花落”。

清乾隆以後,為“蓮花落”的鼎盛時期,既有專業藝人作藝,又有旗籍弟子走票。為了與乞丐演唱的大口落子有所區別,故稱之為“小口蓮花落”。“蓮花落”的演唱形式分為單唱、對唱、彩唱三種。單唱、對唱只用竹板、節子板伴奏,彩唱則由鑼鼓伴奏。

*《曲藝論叢》︰
傅惜華《曲藝論叢》中指出︰「蓮花落原為民間清唱歌曲,後至嘉慶時,多有取其演述故事之曲,則為彩爨﹙音︰ㄘㄨㄢˋ一種宋代雜劇或金代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之舉,由歌者二、三人分飾旦、丑二種角色;旦角為當時婦女之裝束,丑角則著京劇之行頭,面敷粉墨、載歌載舞,略如戲劇。而尤重於插科打諢,以資笑樂,名曰“彩扮蓮花落”。」

*《都門雜詠》︰
“彩唱蓮花落”即“什不閑蓮花落”,旗籍子弟票友演唱的稱之為「清門」,專業藝人演唱的稱之為「諢門」。清朝楊靜亭《都門雜詠》中有描述清門子弟票友演唱“蓮花落”的詩︰
「輕敲竹板弄歌喉,腔急還將氣暗偷。
黃報遍貼稱特聘,如何子弟也包頭?」
﹙男優扮旦角,只用青絹包頭當髮,稱為「包頭的」。﹚

*滋養相聲︰
相聲藝人“撂地”作藝,經常演唱“蓮花落”《十里亭》等。在雜耍館子作藝,也有用“什不閑”敲打並演唱,作為開場小段的。清末以來,最著名的“蓮花落”藝人趙星垣﹙1855-1939年﹚,藝名“髽髻趙”。﹙髽髻即為抓髻,就是將頭髮梳攏盤結於頭頂,形成髮髻,一般為女性所梳的髮式。﹚有名的傳統相聲《賣包子》,裡面即有摹擬“髽髻趙”的唱段。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
  • 各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本篇繼續介紹其它開場式:“大實話”、“大瞎話”...等。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