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三﹚

變戲法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招徠觀眾︰
他們招徠觀眾的鑼歌是這樣的︰
「家有黃金堆滿樓,不如學藝在心頭。
白天不怕朋友借,夜晚不怕賊來偷。
不種麥子吃白麵,不種芝麻喝香油。
南京收來南京去,北京留來北京遊。
南北二京都不收,黃河兩岸度春秋。
不是變戲法的說大話,捱餓的日子還在後頭。」

變戲法的場子主要表演一般手彩的小魔術。表演之前,師徒兩人一個打鑼,一個唸著︰「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掐訣練手彩,看看真功夫。」

有時師傅還自言自語的唸著︰「挖單一抖大吉祥,三尺寬來五尺長。東蓋南山斑斕虎,西遮北海老龍王。列位站穩請上眼,變出寶貝閃金光。」

*滑稽對白︰
有時師徒說些滑稽對白,例如︰
「乙︰才來啊?甲︰才來。
乙︰幹什麼來啦?甲︰變戲法來啦!
乙︰會變幾套啊?甲︰三套。
乙︰頭一套?甲︰會吃。
乙︰第二套?甲︰會拉。
乙︰第三套?甲︰會尿炕。
乙︰就這本事啊?」

觀眾笑過以後,就會安心等著看戲法。人們把這種滑稽對白稱之為「打諢」。1946年,變戲法的還常說這樣的對白︰
「乙︰才來啊?甲︰才來。
乙︰幹什麼來啦?甲︰變戲法來啦!
乙︰會變嗎?甲︰會變。
乙︰在家吃飯了嗎?甲︰吃啦。
乙︰吃的是什麼?甲︰窩頭。
乙︰不會說點好的嗎?甲︰好窩頭。
乙︰倒是說點高的?甲︰高窩頭。
乙︰像話嗎?我在家淨給你窩頭吃啦?不會說點露臉的。
甲︰露臉的窩頭。」

這段說白和相聲中的“三翻四抖”基本相同。

*表演實況︰
在變戲法的過程中,師徒兩人緊密合作。徒弟敲打銅鑼﹙…鼕鼕…鏘鏘﹚,師傅念念有詞;一般是這樣︰
「師︰一二三,二二三,徒﹙鼕鏘…﹚
師︰跟師學藝在茅山。徒﹙鼕鏘…﹚
師︰茅山有個毛老道。徒﹙鼕鏘…﹚
師︰他把戲法對我傳。徒﹙鼕鏘…﹚
師︰教會了徒弟整八個。徒﹙鼕鏘…﹚
師︰倒有七個成了仙。徒﹙鼕鏘…﹚
師︰因為貪財沒得道。徒﹙鼕鏘…﹚
師︰我師把我轟下山。徒﹙鼕鏘…﹚
師︰轟出來沒有別的幹,變個戲法大家觀,變出珍珠倒捲簾,珍珠倒捲簾哪!
徒﹙…鼕鼕…鏘鏘…鼕鼕鏘。﹚」

變戲法的有一手叫做“變金杯入地”,就是用一塊藍布蓋在一個直徑三吋,高一吋半的玻璃杯上,嘴裡說著要把杯子變到地底下去,卻跟觀眾聊天,分散注意力。說著說著,手裡的木棒故做失手,猛然往藍布上一擊,觀眾以為玻璃杯必碎無疑。

孰料,揭開藍布一看,地上什麼都沒有,這就是金杯入地。然後,在把藍布鋪在地上,下面蓋著一個杯口大小的鐵圈,說是待會兒讓金杯還原。嘴裡又念叨一套詞︰
「南方熱,北方寒,不冷不熱數中原。
人人都說中原好,男又俊來女又賢。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要叫戲法成,還得氈子捂。」

說到這裡,又用小塊氈子捂上。右手托起,左手撤掉氈子和藍布,唰,玻璃杯又出現了,裡片還有兩條活金魚。

*傳統相聲借鑑︰
常言說︰「戲法是假的,功夫是真的。」相聲藝人熟悉了變戲法的“說口”,就編成了相聲;例如傳統相聲《口吐蓮花》就摹擬了變戲法的“說口”,這段相聲誇張地摹擬了唸咒的不著邊際、信口開河,吹噓喝口水就能口吐蓮花︰
「……﹙前略﹚
甲︰我正式唸咒,你打鑼。
乙︰行。
甲︰一請天地動,二請鬼神驚,三請毛老道,四請孫伯陵,五請桃花女,六請老周公,七 請小悟禪,八請孫悟空,九請豬悟能,十請是沙僧…。早請早到,晚請晚到,如若不到,銅鑼相叫。…接神接仙,八抬大轎,涼水潑街,黃土墊道,臘月二十三,塘瓜祭灶。…請高香,抓草料,麻雷子,二踢腳,五百一堆,少了別要。…走路留神,汽車來到,大車切軸,三輪放炮,快看新聞,今日晚報。…抬頭一看,神仙來到哇……。
乙︰您倒是噴哪!
甲︰我全嚥了。」

上面傳神的表演了戲法藝人當場掐訣唸咒,夸夸其談,最後什麼也沒變出來,卻把口裡的水給嚥了。它諷刺的就是那些專靠“嘴把式”來譁眾取寵的人。其次,傳統相聲《反正話》、《喜壽套子》,都是以變戲法的鋪墊話演變而來的。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
  • 各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本篇繼續介紹其它開場式:“大實話”、“大瞎話”...等。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