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二﹚

拉洋片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每次開演約坐四、五個乃至十位觀眾。藝人一邊拉放圖片,一邊敲打著鑼鼓,演唱畫片的內容。另有一種是橫推畫片,看一回是八張大片。有的聽眾則不看大片,只站在木箱周圍聽演唱。

拉洋片的畫面較講究,以出自天津塘沽的專業畫家潘小禿之手的為最好。三十年代的購買價格是,大張的彩色畫片十元、小張的五元,先交定錢,半年後取貨。演出器材木箱子,也得到山東德平縣訂做。

*演出名家︰焦金池
清末,河北省任邱縣唱西河大鼓的民間藝人焦永順﹙藝名︰老金牙﹚跟潘小禿很熟,訂做畫片,當月可得,便讓兒子焦金池學習拉洋片。焦金池原本即會自彈自唱西河大鼓,就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洋片唱調。

由於焦金池鑲著兩顆金牙,聽眾都叫他“大金牙”。從二十年代末起,焦金池的拉洋片就譽滿天橋,被稱之為“天橋八大怪”之一。焦金池的特點是台風熱情、嗓音宏亮、口齒清晰、表情豐富。會演唱的小曲多,活路較寬;他演唱的《大花鞋》等洋片曲目曾灌製唱片,風行全國。

焦金池每天上午十一點多鐘出來,搭好布棚,把畫片掛好,然後站在一條板凳上,用雙手敲起鑼鼓。觀眾圍滿以後,他拾起一根五尺多長的細竹竿,指著鏡子裡的畫片說︰「您看這片,這是前門樓子九丈九,這是後門樓子七丈二。」又指著另一片說︰「這是那年張勛復辟的事兒,呵,那一回張大帥可算砸了瓷兒啦!險些沒栽在北京城裡。」

「您再看這一張,這是馮玉祥的國民第一軍聯合郭松齡攻打奉天的事。郭松齡由天津楊柳青乘小火輪而來,小火輪船頭上站的是國民二軍孫岳。…南面大樓之下那麼多人,是紅萬字會的人,倆人用軟床搭著一個人。…您再看小土山上黑呼呼一片,約有好幾百人,是李景林在稻田裡紮下大營。…雙方都預備好大砲、機關槍,其勢洶洶。諸位坐定了看,聽我『大金牙』一段一段唱給諸位來聽。」

*實況例舉︰
這時,坐滿了觀眾,每人給他大銅元兩枚。他放下竹竿,站在板凳上,敲起鑼鼓唱起來︰
「往那裡頭再看哪!頭一片,
兩軍失和啊,起了戰端。
中國人自己來打自己,
大隊人馬紮在了稻田。
機關槍、轆轤砲擺成陣咧,
轉動機簧噢,都冒了白煙,唉……」

直到八大片拉完了,觀眾起坐,“大金牙”從板凳走下來,滿面笑容的讓大家︰「諸位逛天橋,您要走累了,在我這兒坐下歇一歇腿兒,總共花上兩個大銅子,又看真正相片,又聽唱兒,只當捧我“大金牙”啦!諸位坐下之後,我盡力的給您唱,管保不能重複。我要唱重了一句,您就給我一個大嘴巴!」

接著指指鏡子裡的畫片︰「您站在外邊瞧,這個戰事片人馬黑呼呼一片,瞧不甚清。若是坐下來由我這顯微鏡一照,真得看出十里地遠去。來、來…這位兄弟捧捧我,這位老總也捧捧我的場面。」

*唱詞例舉︰
他唱的詞四句一反覆,有專門描寫風景的唱詞,例如︰
「往那裡頭再看哪!頭一片,
十月臘冬好冷的天。
那大雪不住地紛紛下,
樓台殿閣呀,成了銀山哪!唉……」

帶故事情節的《大花鞋》的唱詞是這樣的︰
「往裡頭再看哪!又一張,
南鄉有個二姑娘,
二姑娘得了那冤孽病,
要到那南洼去燒香。
渾身衣裳做完畢,
還有雙繡花鞋沒有做上。
紅緞子買了哇,那個八匹喲,
鋼針買了哇,兩大抬筐。啊…唉!」

*相聲裡的《拉洋片》︰
相聲裡的《拉洋片》創作於二十年代末,它是模仿拉洋片用鬧劇形式進行表演,“甲”飾拉洋片的;“乙”飾觀眾。“甲”施展八面生風的生意口,誘迫“乙”看洋片,藉以組織“包袱”。一開頭是學唱“大金牙”的唱段,說是京南一帶的洋片唱法;又介紹京東一帶的洋片唱法,並加以摹擬,然後進入“正話”這段題為《拉洋片》的“柳活”﹙唱功部分﹚,經過不斷的整理和加工,成為傳統相聲中的保留曲目。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
  • 各種類型的“撂地”技藝各佔一絕,互相卻很少交流。作為謀生手段,但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本篇繼續介紹其它開場式:“大實話”、“大瞎話”...等。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