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六、 勸善勸孝
已故的戲曲理論家傅惜華在《北京藝人概談》一文中提到朱紹文,評論他︰「所唱之曲均為『勸孝勸善』之詞,俗不傷雅,非如今說相聲者之以謔罵為技能也。」已故的相聲演員譚伯如《相聲之我見》中也說朱紹文︰「先生腹笥甚淵博,創造文藝甚富,今相聲界流傳『講解字意』、『巧對聯語』諸制,皆所精心結撰。並因書法工整,大小諸體各盡其妙,故為當世名流所推重。」
除此之外,人們稱讚朱紹文的作品獨具「雅人深緻」,一洗藝人「村俗積習」。朱紹文後傳徒弟四人,即貧有本、富有根、徐有祿、範有緣四人,並未傳給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門匯纂》對此載曰︰「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錢財謔語發。弟子更呼貧有本,師徒名色亦堪誇。」
七、 阿彥濤“阿家門”
阿彥濤是同治、光緒年間的滿族人,又名阿劍濤或阿二、阿刺二,原為“票友”﹙業餘客串﹚,但因家境沒落,最後下海從藝。他自編自導了一些相聲,如《虛子論》,諷刺社會上遊手好閒的土財主與溜須拍馬的“虛子”。故事曲折,人物鮮明,演來繪聲繪色,頗受八旗兵丁的歡迎。《江湖叢話》曾繪圖配詩描繪他做藝的情形︰
「辮子低垂手扠腰,開言四座笑聲招,莫因流口譏生意,社會人情勝筆描。」
另一首︰「江湖阿二舊知名,矮凳高棚說相聲,最好一場《虛子論》,掙錢只賴捧旗兵。」
從這些詩可以看出,阿彥濤已從撂地式的露天表演,進入到有布棚、板凳的書場了。而與阿彥濤同時下海成為相聲藝人的滿族子弟很多,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從清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近半個世紀裡,中國的封建社會正在由盛轉衰,朝政日益腐敗。
在文藝方面,嘉慶皇帝強調︰「『經』為學問根底,自應悉心研討;至諸子百家,……已屬藝餘。」曾一再下令禁演戲曲。作為走局的子弟票友,當從屬特權階層,原為客串,不取分文,慢慢的變相索取車費及紅包,甚至鞋帽錢,自稱「破臉保身」,最後正式下海,成為相聲藝人。
八、 行規公會
另有沈春和又名沈長福,綽號沈二,原是「評書」藝人,後隨朱紹文改說相聲,因他原先在評書界的輩分較高,故朱紹文收他「代拉師弟」﹙這一點跟阿彥濤也曾經拜朱紹文為師的情況一樣,「代拉師弟」收徒之意下文另解﹚,後來他也自立了門戶,稱為“沈家門”。
於是朱、阿、沈在天橋“撂地”做藝的過程中,逐漸由單口相聲發展為對口相聲,也形成了“說”、“學”、“逗”、“唱”的豐富作表。然而封建社會行業之間自然存在著「高低貴賤」;這種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所從事的技藝當然屬於「賤業」,為了維護本行業的利益,防止外人侵擾,一些行業都制定了行規,並有行業公會。而且從歷代帝王將相、能工巧匠都自宗教神靈中遴選本行業的祖師爺來看,說唱藝人們自然也很願意有一庇蔭,好“靠祖師爺賞飯吃”;同時借“祖師爺”的聲望及地位抬高自身,擴大影響。
九、 “祖師爺“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東方朔是西漢的文學家﹙西元前154~93年﹚,漢武帝時任太中大夫,他擅作詩詞歌賦、性格開朗、才智過人、思路敏捷、愛說笑話。據說他常常在漢武帝面前一本正經的繃著臉開玩笑——即為當今的「冷面滑稽」。近代相聲藝術家馬三立曾回憶說︰「我年輕時候見過東方朔的塑像,作過揖,磕過頭。」
﹙待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