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 原始相聲風貌》﹙下﹚

各派宗師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續前﹚
六、 勸善勸孝
已故的戲曲理論家傅惜華在《北京藝人概談》一文中提到朱紹文,評論他︰「所唱之曲均為『勸孝勸善』之詞,俗不傷雅,非如今說相聲者之以謔罵為技能也。」已故的相聲演員譚伯如《相聲之我見》中也說朱紹文︰「先生腹笥甚淵博,創造文藝甚富,今相聲界流傳『講解字意』、『巧對聯語』諸制,皆所精心結撰。並因書法工整,大小諸體各盡其妙,故為當世名流所推重。」

除此之外,人們稱讚朱紹文的作品獨具「雅人深緻」,一洗藝人「村俗積習」。朱紹文後傳徒弟四人,即貧有本、富有根、徐有祿、範有緣四人,並未傳給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門匯纂》對此載曰︰「白沙撒字作生涯,欲索錢財謔語發。弟子更呼貧有本,師徒名色亦堪誇。」

七、 阿彥濤“阿家門”
阿彥濤是同治、光緒年間的滿族人,又名阿劍濤或阿二、阿刺二,原為“票友”﹙業餘客串﹚,但因家境沒落,最後下海從藝。他自編自導了一些相聲,如《虛子論》,諷刺社會上遊手好閒的土財主與溜須拍馬的“虛子”。故事曲折,人物鮮明,演來繪聲繪色,頗受八旗兵丁的歡迎。《江湖叢話》曾繪圖配詩描繪他做藝的情形︰
「辮子低垂手扠腰,開言四座笑聲招,莫因流口譏生意,社會人情勝筆描。」
另一首︰「江湖阿二舊知名,矮凳高棚說相聲,最好一場《虛子論》,掙錢只賴捧旗兵。」

從這些詩可以看出,阿彥濤已從撂地式的露天表演,進入到有布棚、板凳的書場了。而與阿彥濤同時下海成為相聲藝人的滿族子弟很多,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從清嘉慶元年﹙1796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近半個世紀裡,中國的封建社會正在由盛轉衰,朝政日益腐敗。

在文藝方面,嘉慶皇帝強調︰「『經』為學問根底,自應悉心研討;至諸子百家,……已屬藝餘。」曾一再下令禁演戲曲。作為走局的子弟票友,當從屬特權階層,原為客串,不取分文,慢慢的變相索取車費及紅包,甚至鞋帽錢,自稱「破臉保身」,最後正式下海,成為相聲藝人。

八、 行規公會
另有沈春和又名沈長福,綽號沈二,原是「評書」藝人,後隨朱紹文改說相聲,因他原先在評書界的輩分較高,故朱紹文收他「代拉師弟」﹙這一點跟阿彥濤也曾經拜朱紹文為師的情況一樣,「代拉師弟」收徒之意下文另解﹚,後來他也自立了門戶,稱為“沈家門”。

於是朱、阿、沈在天橋“撂地”做藝的過程中,逐漸由單口相聲發展為對口相聲,也形成了“說”、“學”、“逗”、“唱”的豐富作表。然而封建社會行業之間自然存在著「高低貴賤」;這種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間藝人所從事的技藝當然屬於「賤業」,為了維護本行業的利益,防止外人侵擾,一些行業都制定了行規,並有行業公會。而且從歷代帝王將相、能工巧匠都自宗教神靈中遴選本行業的祖師爺來看,說唱藝人們自然也很願意有一庇蔭,好“靠祖師爺賞飯吃”;同時借“祖師爺”的聲望及地位抬高自身,擴大影響。

九、 “祖師爺“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東方朔是西漢的文學家﹙西元前154~93年﹚,漢武帝時任太中大夫,他擅作詩詞歌賦、性格開朗、才智過人、思路敏捷、愛說笑話。據說他常常在漢武帝面前一本正經的繃著臉開玩笑——即為當今的「冷面滑稽」。近代相聲藝術家馬三立曾回憶說︰「我年輕時候見過東方朔的塑像,作過揖,磕過頭。」

﹙待續﹚(//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不少學者早就注意到「參軍戲」與相聲之間的淵源關係,認為相聲是由古代的「參軍戲」發展、衍伸、變化而來的,因此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優良傳統,和喜劇風格的「中國諷刺文學」。很多學者贊同從表演形式跟內容來看,古代的「參軍戲」跟現代雜耍類的相聲,具有百分之九十的相似性,但絕不是在「參軍戲」跟相聲之間劃等號。
  • 宋代的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屬於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渾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
  • 提到談古論今、如水之流的「舌辯」,顯然繼承了「俳優」滑稽多變的傳統,例如《清平山堂話本》裡<快嘴李翠蓮>的快言快語︰

    「公是大,婆是大,伯伯姆姆請坐下,兩個老的休得罵,且聽媳婦來稟話:你兒媳婦也不村,你兒媳婦也不詐。從小生來性剛直,話兒說了心無掛。公婆不必苦憎嫌,十分不然休了吧。也不愁,也不怕,搭搭鳳子回去吧。也不招,也不嫁,不搽胭粉不妝畫。上下穿件縞素衣,侍奉雙親過了吧。

  • 「相聲」一詞是由「像生」逐漸演化而來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首先要說說「學像生」。
  • 屬於摹擬聲音的技藝可以「叫果子」為例,「叫果子」就是摹擬街頭做小買賣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樂性,並且適當的加以美化,與後世相聲的「摹擬市聲」如出一轍。如傳統相聲《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熱烈的掌聲︰
  • 宋代百戲與「相聲」裡「文字遊戲」的相關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與「商謎」兩種。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