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一、 相聲類型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以下將演員表演的內容分別闡述︰
二、 京劇笑演
*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
「京劇」是徽調、漢調合流後吸收北京話成份形成的劇種。大約在道光二十年前後,一些有才能的相聲藝人競相學唱,主要有李廣義和范長利。李廣義藝名“老萬人迷”,生卒年不詳,天生一條好嗓子,是一個說唱基本功非常紮實的奇才,他的長相醜陋而怪異,常人一看就會發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李廣義作藝時的全部道具只有一口袋大白粉,一雙前後綻開的破鞋,和一副光亮的竹板。別看他道具簡陋,卻各有各的用途;大白粉用來劃地為場,白圈內是舞台,圈外是觀眾席;竹板用來充當鑼鼓和檀版等打擊樂器;破鞋充當戲曲中生、旦、淨、丑各種行當的道具。表演開始之際,他盤腿坐在白圈裡的中間,摹擬婦女衲鞋底、貼餅子、抱孩子以及梳頭、洗臉、擦胭脂等日常生活的動作,並加以藝術誇張。這些近似戲劇小品的維妙維肖的精采表演,每每把如堵的觀眾逗得捧腹大笑。
李廣義的嗓子好,音域很廣,對京劇的老生、老旦、青衣、花臉、丑角都能學唱,且有韻味。他演唱《釣金龜》一人摹擬康氏和張義兩個人物;演唱《二進宮》時,將兩只破鞋分別充當定國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楊波,自己摹擬垂簾聽政的李豔妃;這是齣青衣、老生、花臉唱作都很吃重的傳統戲,他卻能把三種截然不同的唱腔一氣呵成的唱下來,還不時的擺弄手裡的兩隻破鞋,如同耍木偶一般,做出種種與劇情有關的滑稽動作,令觀眾笑的前仰後合。
范長利,精通戲曲,聲音宏亮,口齒清晰,最初攜幼子跟外甥三人表演,後來聯合京劇界的窮苦藝人、票友英傑蘭、連雨卿等組成戲班、學唱京劇。他充任“前臉”,重在滑稽,擅演《打龍袍》;其中包拯、李后、宋仁宗、燈官由他一人分包趕角。到了1895年以後,范長利正式改說「相聲」,他練過“鐵頭”功夫,常常讓人用笤帚把猛擊頭部,結果把笤帚把都給震散了;而相聲中使用「打哏」的技巧,就是始於范長利。
三、 口技藝能
*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這樣的藝人主要有張崑山、朱鳳山、“處妙高”、“管兒張”等人。
張崑山藝名“百鳥張”,清末在天橋、什剎海等處露天拉場,單人作藝。開場前,先用白沙子撒字,將所學的鳥類就地寫清楚,以招顧客。然後摹擬鳥鳴,觀眾閉目傾聽,如入羽族之市,除鳥鳴外,還能效人語聲。擅演的段子有《五子鬧學》、《醉鬼回家》等。他的表演屬於和觀眾面對面的“明春”,一般先摹擬麻雀鬧林,隨後摹擬山喜鵲、奔得兒木、紅子、黑子的鳴叫,接著學母雞孵蛋,最後的得意之作是有一套淨口一鴿奉獻。
徐柯《清稗類鈔》載云︰「光緒庚寅五月,嘉善夏曉岩寓京師,招集同仁至什剎海,作文酒之會。其地多樹,為百鳥所翔集,座客方聞鳥聲而樂之。酒半,有善口戲者前席,言願奉薄技,許之,則立於窗外,效鳥鳴。雌雄大小之聲無不肖,與樹間之鳴相應答。及畢,詢其姓名,則曰︰『姓張,人以我能仿百鳥之聲,皆呼曰“百鳥張”。』」從此一記載可以看出“百鳥張”技藝之卓絕。
朱鳳山藝名“人人樂”,生卒年不詳,他摹擬雞鳴犬吠、飛禽叫聲,一般都是面對觀眾的“明春”,如果摹擬五、六個人聚談之聲,則鑽入帳子,屬於“暗春”。擅演的段子有《五子鬧學》、《合家歡樂》、《姊夫戰小姨》等。他演的《五子鬧學》,不論情節設計,還是人物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和發展。
﹙待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