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 「撂地」作藝》﹙中﹚

藝人點將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續前﹚
一、 相聲類型
舊時代的天橋聚集了不少的相聲藝人,他們“撂地”作藝,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第三種——講中長篇的笑話,摹擬各種做小買賣的吆喝聲。第四種——怪誕的滑稽表演。以下將演員表演的內容分別闡述︰

二、 京劇笑演
*第一種——詼諧的學唱京劇和小曲。
「京劇」是徽調、漢調合流後吸收北京話成份形成的劇種。大約在道光二十年前後,一些有才能的相聲藝人競相學唱,主要有李廣義和范長利。李廣義藝名“老萬人迷”,生卒年不詳,天生一條好嗓子,是一個說唱基本功非常紮實的奇才,他的長相醜陋而怪異,常人一看就會發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李廣義作藝時的全部道具只有一口袋大白粉,一雙前後綻開的破鞋,和一副光亮的竹板。別看他道具簡陋,卻各有各的用途;大白粉用來劃地為場,白圈內是舞台,圈外是觀眾席;竹板用來充當鑼鼓和檀版等打擊樂器;破鞋充當戲曲中生、旦、淨、丑各種行當的道具。表演開始之際,他盤腿坐在白圈裡的中間,摹擬婦女衲鞋底、貼餅子、抱孩子以及梳頭、洗臉、擦胭脂等日常生活的動作,並加以藝術誇張。這些近似戲劇小品的維妙維肖的精采表演,每每把如堵的觀眾逗得捧腹大笑。

李廣義的嗓子好,音域很廣,對京劇的老生、老旦、青衣、花臉、丑角都能學唱,且有韻味。他演唱《釣金龜》一人摹擬康氏和張義兩個人物;演唱《二進宮》時,將兩只破鞋分別充當定國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楊波,自己摹擬垂簾聽政的李豔妃;這是齣青衣、老生、花臉唱作都很吃重的傳統戲,他卻能把三種截然不同的唱腔一氣呵成的唱下來,還不時的擺弄手裡的兩隻破鞋,如同耍木偶一般,做出種種與劇情有關的滑稽動作,令觀眾笑的前仰後合。

范長利,精通戲曲,聲音宏亮,口齒清晰,最初攜幼子跟外甥三人表演,後來聯合京劇界的窮苦藝人、票友英傑蘭、連雨卿等組成戲班、學唱京劇。他充任“前臉”,重在滑稽,擅演《打龍袍》;其中包拯、李后、宋仁宗、燈官由他一人分包趕角。到了1895年以後,范長利正式改說「相聲」,他練過“鐵頭”功夫,常常讓人用笤帚把猛擊頭部,結果把笤帚把都給震散了;而相聲中使用「打哏」的技巧,就是始於范長利。

三、 口技藝能
*第二種——當眾或鑽進帳子裡表演「象聲」﹙口技﹚。這樣的藝人主要有張崑山、朱鳳山、“處妙高”、“管兒張”等人。

張崑山藝名“百鳥張”,清末在天橋、什剎海等處露天拉場,單人作藝。開場前,先用白沙子撒字,將所學的鳥類就地寫清楚,以招顧客。然後摹擬鳥鳴,觀眾閉目傾聽,如入羽族之市,除鳥鳴外,還能效人語聲。擅演的段子有《五子鬧學》、《醉鬼回家》等。他的表演屬於和觀眾面對面的“明春”,一般先摹擬麻雀鬧林,隨後摹擬山喜鵲、奔得兒木、紅子、黑子的鳴叫,接著學母雞孵蛋,最後的得意之作是有一套淨口一鴿奉獻。

徐柯《清稗類鈔》載云︰「光緒庚寅五月,嘉善夏曉岩寓京師,招集同仁至什剎海,作文酒之會。其地多樹,為百鳥所翔集,座客方聞鳥聲而樂之。酒半,有善口戲者前席,言願奉薄技,許之,則立於窗外,效鳥鳴。雌雄大小之聲無不肖,與樹間之鳴相應答。及畢,詢其姓名,則曰︰『姓張,人以我能仿百鳥之聲,皆呼曰“百鳥張”。』」從此一記載可以看出“百鳥張”技藝之卓絕。

朱鳳山藝名“人人樂”,生卒年不詳,他摹擬雞鳴犬吠、飛禽叫聲,一般都是面對觀眾的“明春”,如果摹擬五、六個人聚談之聲,則鑽入帳子,屬於“暗春”。擅演的段子有《五子鬧學》、《合家歡樂》、《姊夫戰小姨》等。他演的《五子鬧學》,不論情節設計,還是人物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和發展。

﹙待續﹚(//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屬於摹擬聲音的技藝可以「叫果子」為例,「叫果子」就是摹擬街頭做小買賣的么暍,但是增加了音樂性,並且適當的加以美化,與後世相聲的「摹擬市聲」如出一轍。如傳統相聲《改行》中的一段,即因表演者逼真、酷似的演出,常常引起熱烈的掌聲︰
  • 宋代百戲與「相聲」裡「文字遊戲」的相關藝術形式,主要有「合生」與「商謎」兩種。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相聲繼承了「喬合生」“指物題詠”,“應命輒成”,“滑稽而含玩諷”的傳統,更有創新和發展。如傳統相聲《兄妹聯句》蘇東坡和蘇小妹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合生」又做「合笙」,歷史淵源較為久遠,是介乎「雜劇」、「說書」與「商謎」之間的技藝。早在唐代,就有歌舞戲的合生,以兩人演奏對話,有時舞蹈唱歌,有時指物題詠,滑稽含諷聞名。
    「商謎」,就是猜謎,屬於語言文字遊戲,古已有之。古代「俳優」的“隱語"其實就是猜謎活動。
  • 關於「相聲」一詞的由來,必須從“像生”—“象聲”—“相聲”的發展線索來看,在相聲的具體成長階段,就是從“象聲”往“相聲”過度而最後定名為「相聲」的過程。
  • 作為行業,相聲肇始於1870年前後,早期的相聲藝人把相聲作為經營性的行業,正式建立三派﹙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自立門戶,授徒傳藝,並制定行規、行話以形成慣例,並嚴禁未入門的人以假亂真,具有明顯的壟斷性。故自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這一代相聲藝人開始,行業上正式有了相聲這一行當,以及師徒、行會的觀念,從而也有了相聲宗譜。
  • 朱紹文即為當時一派之祖,他生於1829年,卒於1903年,漢軍旗人,幼年學唱京劇丑角,後來改為架子花臉,擅長編寫武戲、演戲、教戲,學識淵博但不熱衷科舉。1862年咸豐皇帝去世,同治元年要求老百姓戴孝,勒令百日內不准演戲、動樂,戲園子被迫關閉。家無隔宿之糧的朱紹文為了要養家糊口,只得流落「天橋」一帶,靠說笑話、唱小曲,討幾文銅板,維持生活。
  • 據說,「戲曲」的祖師爺是唐明皇;「說書」的祖師爺是周莊王;「數來寶」的祖師爺是范丹;「相聲」的祖師爺是東方朔。
  • 相聲建立行業以後,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拜師儀式。相聲藝人的世代傳承,主要不是依據家族因素,而是另立師承線路;在過去壆相聲必須正式拜師,沒有師承門戶不算藝人,不准參加演出。而相聲界拜師必須要有「引師」——推薦師父的介紹人;「保師」——師徒雙方的保證人;還有「代師」——必須是藝人。徒弟又分為兩種,其中「拜門」生——是指“帶藝投師”,只是為了入門後取得藝人資格,能夠公開演出,其實本身已經具有演出本領,這樣的一般一年業滿。以及「授業」生——拜在門下正式開蒙學藝,要三年另一節的時間才能出師。
  • 過去的時代,師父授業是經常打罵的,無非是“打你今朝有過,望你日後成人”。十分注重基本功的訓練,無非是“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地受罪”;“為了人前露臉,就得山後練鞭”。
  • 清末民初時代北京雜耍的演出場所並不多,除在茶館、雜耍園子演唱外,主要還是在街頭和廟會“撂地”作藝。用藝人自己的話說︰「兩肩膀扛著一個腦袋,有塊地就能演。」金受申《北京的老書館》一文中記述清末以前北京只有八家書館,多是貴族出入的場所。其餘都在便道搭棚子或“撂地”擺場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