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7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潘德烈台北報導)故宮於2008年7月推出「追索浙派」特展。「浙派」是明代發跡於浙江區域的職業畫派,並受到明初宮廷的支持,成為十五、十六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王家風格,其畫風甚至影響了日本室町時代的畫家與朝鮮時代的韓國畫家,可說是中國畫史上最國際化的一股力量。
傳 遼 蕭瀜 畫花鳥 圖中描繪三隻山鷓鳥俯盼於激流旁的岩石。上方隨風舞動的竹幹,與下方的流水、及石上與空中鵲鳥的動向相互應和,形成一種呂紀花鳥特有的優雅卻又互動頻繁的構圖。其中山鷓俗稱拖尾練,常被誤認為綬帶鳥,而其中「綬」與「壽」諧音,而「竹」與「祝」諧音,用以表現祝壽之吉祥意。舊傳為十一世紀遼畫家蕭瀜所作,但母題、構圖與用色讓人想起北京故宮所藏呂紀〈桂菊山禽〉。
傳 宋 明 趙昌(明 邊文進) 四喜圖 本幅所描繪的是春初冬雪消融,禽鳥活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畫家以梅花、山茶花、竹葉等植物作為背景,安排四隻體型碩大的喜鵲作為主角。它們與畫眉、相思鳥等禽類互相顧盼,有的蹲踞枝頭,有的昂頭回首,生動活潑的景象彷彿宣示著春天的來臨。這〈四喜圖〉除了裝飾意味濃厚,還帶有「喜占春魁」的祥瑞寓意。
明 呂紀 杏花孔雀圖軸(呂紀很可能出生於1429年左右,弘治(1488-1505)初入宮,受到孝宗高度賞識)畫幅右方署款「呂紀」,鈐蓋「四明呂廷振印」一方。畫中以一姿態優雅的盛開杏花樹圈圍出一對姿態各異的孔雀,周圍紅白牡丹盛開,樹梢麻雀跳躍,畫面用色華麗且細緻,整體呈現一既優雅又不失熱鬧的景象。杏花為春天的象徵,孔雀與牡丹意指富貴,而「雀」與「爵」諧音,則暗示高官祿位,為原本富麗堂皇的表現更添吉祥寓意。
明 邊文進 三友百禽 軸出身福建的邊文進(約1356-1428左右),是明初宮廷重要的花鳥畫家,由於他橫跨永樂(1403-1424)到宣德(1426-1435)時期的畫院,而且畫風延續北宋黃筌畫派精緻濃豔的花鳥畫傳統,在明初宮廷具有相當影響力。不過在1427年,邊文進卻因犯下罪過而被罷為平民,稍晚不幸去世。畫中主要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為佈景,畫面中央偏右處,為兩棵直挺的竹枝,梅花的枝幹與竹樹相互交叉,將畫面分成上下、左右大的區塊。畫家將近百隻群集喧鬧的鳥禽安排其間,這些鳥類多具有象徵祥瑞或祈福的意涵,包括麻雀、八哥、斑鳩、鶺鴒等。每隻鳥的姿態各異,羽毛的色澤鮮艷,看起來有繽紛奪目的效果,裝飾性相當強烈。
故宮表示:十六世紀下半以降,受到文人畫理論的排擠,這些強調職業性技巧的精采作品,很多因而被改款為古代大師的作品,淹沒於歷史之中。因此,此次展覽以「追索」的角度,重建這個曾與鄭和艦隊與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同塑明初榮輝的畫派,一同見證那個追求職業性極致與外在力量展現的時代。本次展覽分為秋冬兩檔(秋季檔:即日起至9月25日;冬季檔:10月1日至12月25日),展出多達85件浙派相關名作,冬季檔並包括數件三年才得輪展一次的限展品,是故宮難得的明代藝術饗宴。
十七世紀晚明文人常用「浙派」來指稱明代浙江地區為中心的職業畫派。「浙派」一詞就像西洋藝術史中的「巴洛克」一樣,原是有批評、輕蔑之意。這群畫家以戴進(1388-1462)、吳偉(1459-1508)為首,山水呈現一種充滿力感的表現,人物花鳥則以通俗或吉祥題材為主,洋溢熱鬧活潑的民間氣息,晚期益發往恣肆放逸的筆墨風格發展,追求一種外放且戲劇性的視覺效果。這群畫家涵蓋明代早期最活耀的宮廷與地方畫家,浙派畫家並不侷限浙江一地,也有來自福建、廣東或其他各省的畫家。隨著明代的建立,宮殿廟宇需要大量的畫作裝飾,這批畫家因此在地方與中央間頻繁流動。
收藏史上,許多浙派的畫作,為了在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價值,往往被商人或收藏家以改款等方式,換上古代大師的名字,逐漸淹沒於歷史之中。
明 浙派第一位大師戴進的代表作 《春遊晚歸》 軸 (絹本 設色 167.9 x 83.1)
戴進(1388-1462年),浙江錢塘人。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曾受薦入京成為宮廷畫師,僅管在宮廷任職的時間很短暫,但是卻在畫院中擁有許多的崇拜者和追隨者,晚年重返杭州後,他的藝術和聲名都達到巔峰境地。其畫風融合承襲了南宋馬夏與元朝李郭等畫派,樹立明代浙派山水的風格典範,後世視之為浙派的開創者。尤其明代評論家給予他「畫聖」和「國朝第一」的榮銜,可以說是推崇備至。
上圖〈春遊晚歸〉畫的是四季山水中的春景,描繪在一片暮靄蒼茫,桃花盛開的江南,一位文士游春歸來的情景。畫中的點景人物生動有趣,像是持傘的童子、提著燈籠來應門的僕人、河堤上荷鋤返家的農夫,或遠方農舍餵食家禽的農婦,無不引人入勝。
此幅的構圖安排,景物多置於畫面右側,左側較為空曠。近景為長松坡石,有座石橋可以過渡到右下方的庭院,中景為雲霧環繞的山腰樓閣,再上一層則是遠處的高山。當視線隨著松枝拖曳的方向,可以遠眺左方「之」字形的小徑和農莊,然後視線逐漸隱沒在一片迷濛的江水和暮靄之中。本幅畫山水的筆觸及渲染設色十分細膩,呈現出高貴雅緻的格調,這些風格都是受到南宋馬遠的影響,但更加強調筆墨豐富的效果,顯得靈活而變化多端,推測可能是他停留在北京時期的作品。
明 浙派第二代大師吳偉的名作《 畫北海真人像圖》 軸 (絹本 設色 158.4 x 93.2公分)
上圖描繪道教神祇北海真人跨坐於靈龜之上,遨遊水面。畫家以頓挫多變、轉折明顯的線條,描繪出力量蓬勃、充滿動感的衣帶,表現迎風飄逸、凌虛御空的神仙幻境。北海真人為道教徒供奉的神祇,相傳是秦代(西元前221-前207年)博士盧遨前往北海求仙時,見到跪坐龜殼上吞食蟹類、蛤類的真人,因仰慕高雅氣度,於是相識交談,甚至邀約共遊天下。然而凡人盧遨卻無法飛翔,最後只能看著北海真人飛去,遠望天際興嘆。
畫面上方有沈周題贊,一方面顯示明代中期,浙派畫家與文人畫家並無對立的意識。另外一方面沈周於贊題最後提到「暫得仰瞻消萬罪」,反映了明代中期道教思想滲透到各階層,希望藉由禮拜神祇來消除罪災,而受畫者或許正是這類虔誠的道教信徒。
此次展覽的規劃乃是以同名的數位博物館「追索浙派」打頭陣,進行了近兩年的先期研究。此數位博物館並得到數位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美國博物館協會MUSE AWARD的銅牌獎。此網站包括了完整的浙派歷史介紹與浙派作品的高解析圖像,想要進一步了解與收藏浙派,敬請上網查閱(//tech2.npm.gov.tw/cheschoo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