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初年,太宗皇帝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談話,當時有一位美人在旁侍候。她原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作亂失敗後,她被入籍皇宮中。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廬江王胡作非為,殺害了她的丈夫而將她佔為己有。李瑗殘暴到了極點,哪能不滅亡呢?」
王珪起身離座說:「陛下認為廬江王李瑗這樣做是對還是不對呢?」太宗說:「哪有殺了人又搶奪人家妻子的道理呢?你問我對錯,是什麼意思?」
王珪回答說:「我曾經看到《管子》這部書中記載:齊桓公到郭國去,問那裡的老百姓說:『郭國為什麼會滅亡?』百姓回答說:『因為國君喜歡善而討厭惡。』齊桓公說:『如果照你們說的那樣,他應該是一位賢明的國君,為什麼還會亡國呢?』百姓回答說:『郭國的國君喜歡善,卻不能重用善良的人或做好事;討厭惡,卻不能遠離邪惡的人或不做壞事。所以亡國。』現在這個美人還侍奉在陛下身邊,我暗自認為陛下是贊同廬江王的做法。陛下如果認為廬江王的做法是錯的,那就是知惡而不能去惡。」
太宗聽了非常高興,稱讚王珪的話很正確,立即下令把這位美人交還給她的親族。
貞觀二年,原隋朝的官員鄭仁基有個女兒,年僅十六七歲,容貌絕妙,當時沒有人比得上。文德皇后將她訪求到,就報請太宗納她為嬪妃。於是太宗便聘她為充華,詔書已經寫好了,但冊封的使者還沒有出發。
魏徵聽說這名女子已經許配給陸家,就趕忙入宮向太宗進諫說:「陛下作為百姓的父母,愛護百姓,應該為百姓擔憂的事情而擔憂,為百姓的歡樂的事情而歡樂。自古賢明的國君,都是想百姓之所想。所以國君住在樓台亭榭,也要讓老百姓有房屋可以安身;國君吃著精美的食物,也要讓老百姓沒有饑寒的顧慮;國君眷顧嬪妃之時,也要讓百姓有娶妻成家的歡樂。這是國君應該具備的基本品德。如今鄭氏的女兒,早已許配人家,陛下卻毫不猶豫的詔命她為嬪妃,更不曾查證和詢問。這件事情如果傳到全國各地去,難道是國君為民父母的作為嗎?我雖然只是聽到傳聞,不一定很確切,但唯恐有損於陛下的名譽和美德,因此不敢隱瞞實情。國君的一言一行都要載入史冊,希望陛下要特別留神思考。」
太宗聽了大吃一驚,他親自寫了詔書回答魏徵,深深的責備自己失察,立即停派冊封使者,並下令將鄭氏的女兒送還給她原配的丈夫。左僕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御史大夫韋挺等大臣卻說:「鄭氏的女兒許配給陸家,沒有確切證據,已經行過大禮,不可中途停止。」此時,陸氏也上書給太宗說:「我父親生前,與鄭家有交往,時常互相饋贈禮物,當初並沒有許婚定親之事。」又說:「外人不瞭解實情,妄加猜測而有此說。」
大臣們又紛紛勸太宗納鄭氏之女為嬪妃。太宗因此而感到迷惑不解,問魏徵說:「大臣們或許是曲意順從我的旨意,但是陸氏為什麼也再三辯解呢?」魏徵回答說:「依我看來,陸氏的意圖不難知曉,他是把陛下看成與太上皇一樣的人了。」太宗說:「怎麼回事呢?」魏徵答道:「太上皇剛平定京城長安時,得到了辛處儉的妻子,漸漸對她寵愛起來。辛處儉當時擔任太子舍人,太上皇知道後很不高興,於是下令將他貶出東宮,讓他做萬年縣縣令。辛處儉時常心懷恐懼,擔心性命難保。陸爽也是擔心陛下今天雖然能寬容他,但將來會暗中對他貶謫懲罰,所以反覆辯解表白。他的本意就是這樣,不值得奇怪。」太宗笑道:「其他人的意見,可能是這樣。但我所講過的話,未必讓人深信不疑。」於是太宗下詔書說:「現在聽說鄭氏的女兒先前已經接受了人家的禮聘,前幾天出文的時候,沒來得及詳細審查,這是我的過錯,相關的部門也有疏失,授予充華女官的詔冊應停止執行。」當時的人對太宗的做法,沒有不稱讚歎服的。
評講:
從前面選讀的幾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唐太宗李世民虛心納諫,並鼓勵大臣們,只要發現問題,不管在事情的開始或者是快要結束,都要勸諫。今天選讀的這兩段古文都是講述貞觀初期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太宗皇帝真的是言行如一,當臣下當面指出他的過失時,他能馬上改正。
對中國歷史不太瞭解的人也許會認為,古代的皇帝嘛,想選什麼樣的女子為嬪妃,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其實並不完全是這麼回事。廬江王李瑗因叛亂被殺,其姬妾被入籍宮中,這是古代常有的事情。可是此事偏偏被黃門侍郎王珪遇上了,因為李瑗的這名姬妾是他殺人害命搶來的,將別人搶來的姬妾再據為己有,這確實不合古代的禮教和法律。王珪很巧妙的給太宗皇帝講了一則《管子》中記載的故事,太宗聽完後馬上就意識到問題的所在,立即下令將這位美人交還給她的親族。王珪在故事中提到,郭國的國君雖然「善善而惡惡」,但卻「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這則故事很值得現在的人深思。
從第二段古文中敘述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瞭解,中國古代的人對婚姻的事情看的很重。已經許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定婚)給人家的女子,即使是皇帝都不能隨便干涉。房玄齡、溫彥博等大臣勸太宗皇帝納鄭仁基的女兒為嬪妃,是因為他們不確定鄭氏之女已許配給他人。如果確定的話,這些大臣也不可能這樣說了。因為古代賢明的君臣是將禮教和法律擺在第一位的。此事嚴格說來並不是太宗皇帝的過失,但太宗發現問題後卻能坦然承認錯誤,並從新下詔書更正錯誤。太宗皇帝處理事情的氣度讓人不得不歎服。
對於現在那些還能分辨善惡的人,「善善而惡惡」是大家都認同的理。而筆者認為,既然喜歡善,那麼就應該從善或修善。既然討厭惡,那麼就應該棄惡或除惡。只有這樣,人類的道德水平才會回升,人間才會變的美好。
摘自 正見文章://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8/30/48040.html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