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一詞是由「像生」逐漸演化而來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戲中與相聲的「學」相關的藝術形式,首先要說說「學像生」。
一、 「像生」
「像生」一詞古代早已出現,這裡並不是指表演技藝,而是「像真的、像活的」意思。因此宋代百戲中的「學像生」、「喬像生」,都是以摹擬為主的技藝。古代文獻中有時提到「像生」,並不是指今日之相聲,而是兩種含意;一是指人,如「選像生有顏色者三四十人」、「風雨像生貨郎旦」等。另是指事物,如「像生魚燈」、「像生花草」等。
二、 「學鄉談」
屬於模仿世態的可以「學鄉談」為例,以北宋都城在汴梁,今之開封來說,摹擬的是山東、河北的鄉下人,描述其難得入城,故以「怯」狀取笑,以資笑端。所以「學鄉談」不單純要聲音摹擬,還要兼及情態與習俗。
相聲藝術與此一脈相承,傳統相聲裡就有一系列帶有「怯」字的段子,如《怯剃頭》、《怯洗澡》、《怯賣菜》、《怯相面》等,都是在「怯」字上抓哏取笑。而一些經過整理的傳統相聲,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它清除了帶歧視性的「怯」,而代之以情趣盎然的喜劇性,尤為難能可貴的是,它還傳播了生活知識;如相聲《戲劇與方言》的「墊話」︰
「……
甲︰比如說,哥兒倆,住在一個院裡,一個在東房住,一個在西房住。夜間都睡覺啦,忽然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兩個人一問、一答,本來這點兒事講幾個字就能解決,要用北京土話能說得囉哩囉唆一大堆。
乙︰那怎麼說?
甲︰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喲嗬!』
乙︰『喲嗬?』
甲︰對,得先來感歎詞。
乙︰好嘛。
甲︰『喲嗬!那屋“光當”一下子,深更半夜,這是誰出來啦?一聲不言語,怪嚇人的!』
乙︰嗬!這一大套。
甲︰回答的更囉唆啦,『啊,是我,哥哥,您還沒歇著哪?我出來撒泡尿,沒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
乙︰還真囉唆。
甲︰這位還關照他哪!『深更半夜的,穿上點兒衣裳,要不然凍著可不是鬧著玩的。』
乙︰真好,手足情深!
甲︰『不要緊的,我這兒披著衣裳哪,撒完尿我就趕緊回去了,您也歇您的吧。』
乙︰哎啊,這說了多少字啊?
甲︰一百多字。如果用精煉的北京話把它分成四句話,只需要十六個字!
乙︰您是說一句話只要四個字?
甲︰是!
乙︰您說說。
甲︰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這是誰啊?』
乙︰嗯,四個字。
甲︰回答也是四個字︰『是我您哪。』…『您幹麻去?』…『我撒泡尿。』
乙︰喝,這省事多了!
甲︰還有比這省事的呢!
乙︰哪兒的話?
甲︰山東話!同是四句話用十二個字就行啦。
乙︰噢,三個字一句。
甲︰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學山東話﹚『這是誰?』
乙︰嗯,三個字。
甲︰回答也是三個字︰﹙學山東話﹚『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這更省事啦!
甲︰嗯,還有比這省事的。
乙︰哪兒的話?
甲︰上海話!也是四句話。
乙︰用多少字?
甲︰八個字。
乙︰兩個字一句?
甲︰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學上海話﹚『啥人?』…『我呀。』…『啥體﹙事﹚?』…『撒尿。』
乙︰嘿,有意思,還真省事。
甲︰不,還有比這省事的哪!
乙︰哪兒的話?
甲︰河南話。
乙︰用幾個字?
甲︰四個字!
乙︰一個字一句?
甲︰哎。
乙︰怎麼說?
甲︰那屋房門一響,這屋發覺啦︰﹙學河南話﹚『誰?』…『我。』…『咋?』…『溺!』
乙︰嗬!這也太省事啦。
……」
同樣是「學鄉談」,也就是學地方方言,目的還是「以資笑端」,也摹擬了山東、上海、河南方言,但經過這樣整理的相聲段子,格調已經跟「學鄉談」的前身完全不同,根本看不出來本是譏笑鄉下人言行舉止的出處了。
﹙待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