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最後兩卦既濟、未濟,是用渡河來表示事情能做成或不能做成;既濟是做成、未濟是做不成。渡河的意象,清晰明白,關鍵在有沒有船,有船自然得渡,沒船就沒法渡。
在台灣有一齣南管戲「桃花搭渡」,充滿趣味,觀眾喜聞樂見,看後還能領悟與人協調的重要–大河橫阻,沒有人配合來載渡,怎麼到對岸?「桃花搭渡」是丑與旦的戲:小丫頭桃花急著過河送信,卻遇到一個打瞌睡的渡伯(渡船伯),叫也叫不醒,她只好用石投江濺醒渡伯。渡伯被攪擾好夢自是不依,好不容易桃花道歉沒事,講定價錢,桃花才發現剛才匆忙趕路,中途竟將錢包遺失。她沒時間回去找,就先請渡伯載她過去——。
看似簡單的渡河,常常狀況百出。這些外在拂逆的條件,因為當事人有心想去做好,形勢往往跟著轉變;人事物得以圓容,拂逆、焦慮盡去,終能悠哉過河。南管戲用腳鼓做指揮,隨著腳在鼓面的移動,發出汩汩的水聲,特別適合行船的配樂,一老一少唱著歌,船槳劃過江面而去。
京劇《秋江》,演的也是類似的戲,角色也是一丑一旦。這齣戲其實來自川劇,上世紀50年代,川劇演員周企何、陳書航演川劇《秋江》十分轟動,葉盛章(武丑,本齣戲裏飾演老艄公)與黃玉華(旦,飾演陳妙常)移植川劇成為京劇。雖然改成京劇,劇中老艄公依舊用四川話念白(京劇中講方言的並不少見,如《打瓜園》武丑就講山西話),船遇險灘氣氛特別緊急,也依然是用用川鑼的特殊鑼音來表現。
不管怎麼樣,這齣戲就是很有看頭。據說葉盛章與黃玉華排演《秋江》時,為練習勻步和蹉步等技巧磨壞了好幾雙鞋,為的是能因嫻熟的功夫表現行船身段的優美。
《秋江》的劇情是陳妙常急於追舟,想追上之前已乘舟離去的潘必正,偏偏遇著一位看似慢郎中的老艄公。老翁、少女兩個不同個性、不同心情、不同境界的人,在江邊相遇,要共同完成追舟這件事情。年輕的妙常急於達成目地,年老的艄公問東問西,儘講著些不關緊要的話,一點都不急著開船。
老艄公問明陳妙常所說的潘必正的形像,知道他坐的是二娃子的船,老艄公十分安心,在行船人中,二娃子的技術顯然不及老艄公。老艄公知道江裏虛實,哪裏該快、哪裏該慢,摸的一清二楚,年輕的行船人懵懵懂懂,缺少老艄公的經驗老到。所以老艄公好整以暇,開玩笑鬆弛陳妙常的緊張神經。
同一艘船上的兩人能夠平靜、放鬆相處,即使遇上波濤,憑著好默契也容易通過。然而如何在劇情進行中達到協調一致,劇中所安排的對白、動作,頗足玩味,成語說「同舟共濟」,其實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人們要真能相互信任才能做到同舟共濟。舞台上沒有江、沒有船,但兩人似乎形成一體,隨波高低,身段動人的搖曳,像風吹柳擺般的自然而然,邊式美觀,看的觀眾目不轉睛。
《秋江》這齣戲在1978年的時候,由葉盛章的徒弟張春華帶到美國各大城市巡演,美國的電視還曾經加以轉播,看到的人很多,美國觀眾都看的十分高興。特別在美國的華人,身處異邦,突然看到這熟悉的身影,喚起身體的記憶,認識到東方人「身韻」的美妙,這是在西方人身上看不到的,中華傳統文化特殊深刻的表現,牽繞著人心。
只是這類反映「身韻」之美的表演越來越少,中國共產黨有意壓抑傳統文化,大量掺入對立鬥爭的內涵,偷樑換柱,兇狠的表情與動作取代自然柔和的韻味。在民主社會,大家都看不慣那種宣傳專斷壓人的黨文化。
直到這兩年「神韻藝術團」出現,巡演全世界,世人從新經驗到中國古典舞的身韻之美。神韻藝術團發揚光大傳統中國文化多樣豐富的「舞」藝,在世界各大城市演出時,觀眾爭睹,一票難求。真正的藝術,總能把人心從谷底提升上來,讓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相處,也讓世人充滿希望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ads-->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