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奧納多.達芬奇傳世的作品極少,畫幅也不大,然而他仍然被公認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和藝術家之一。至今人們仍津津樂道於他的經典名作,驚嘆於他多方面的才能,敬服他追根究底的求真態度,以及他對美獨特的領悟力和原創力。由於達芬奇在科學研究上的突出表現(註1),後人也視之為科學家與發明家,甚至認為如果達芬奇將其科學研究公諸於世,可能會影響當時的科學發展。不論如何,達芬奇最重要的使命畢竟還是在藝術上 — 是他在美術成長的關鍵時期將人類的繪畫引領到成熟甚至完美的程度。基本上他達成了任務,但是他顯然有能力做得更好 — 達芬奇臨終前的痛悔,也說明了這位天才對自己的使命是心知肚明的。
回顧達芬奇一生的藝術創作,多數作品都沒有完成,這一點也經常為人(特別是他的委托人)所詬病。即便如此,從他所留下的少數真跡和手稿來看,達芬奇在藝術上的成就和貢獻,已經是洋洋可觀。
達芬奇藝術最大的特點,是他「求真」的精神,認為只有「真實」才是神的意思(註2)。他把繪畫視為一門科學,講求方法,要求客觀。「求真」不是對事物表象的粗淺模仿,而是要洞徹事物的本質和原理。因此他借助科學,深入了解事物和生命的內在結構、性質、成因和運作方式等等。他在解剖、數學、植物、地質等等方面的研究確實有力的幫助了他藝術上的寫實表現;但不可否認的,這些耗費時日研究也是使達芬奇分心不能專注於藝術的主要原因。
然而達芬奇認為涉獵廣泛是必要的,因為只有全盤了解自然,才能真實表達萬象。他認為只擅長某種題材或「只能畫好一樣東西的畫家 」不值得稱頌(註3)。達芬奇在《論繪畫》中寫道﹕「畫家應當像一面鏡子,真實地照映出鏡前的萬事萬物。如果要畫人物,就要像活生生的人。要畫白雲,就要像真正天空中飄浮的白雲。不但如此,還要用心靈之眼去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尋其中的意義。」所以達芬奇的作品中,從人物主體到周邊的一草一木,以至遠山、天空都有理有據的鋪陳在畫上;也由於掌握了自然的原則,即使是想像構思的東西也會符合邏輯而有真實感。此外達芬奇的創作構思兼顧外形和寓意,肖像也從外表到內心無所遺漏的刻畫。所以達芬奇的求真,是從深層到表面、從精神到物質的全面寫實。
綜合達芬奇在繪畫技法和觀念上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暈塗法的運用﹕不用輪廓線而直接以明暗來界定形狀,是更接近於真實視覺感受的畫法。光線除了突顯人物之外,細膩的漸層變化還可以使人體皮膚顯得柔和,調子更豐富,營造出神秘的氣氛。這種手法直接影響到威尼斯畫家如吉奧喬尼和提香等人,並且延續至巴洛克以後。
2. 空氣遠近法﹕這個表現法來自達芬奇對大氣現象的實際觀察。由於越遠彩度越低,偏寒色的低彩度有助於空間的推遠和突顯前景主題。同時從朦朧的霧氣中表現了空氣濕度和光線透明流通的生機感。這個達芬奇特色的背景處理法不僅改變了米蘭畫派畫風,後來的拉斐爾(Raphael), 沙托(Andrea del Sarto)和巴托羅繆(Fra Bartolommeo)也都學自達芬奇。
3. 賓主關係﹕15世紀的畫家有時在背景處理時過於瑣碎、僵硬,經常干擾到前景的主題的視覺效果。達芬奇則合理解決了賓主之間的關係,簡化背景或統合畫面的秩序(例如以透視法),使背景服膺於整體需要,以強化主體的重要性。
4. 在真實與理想中找到平衡﹕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家在模仿自然的時候,往往未能兼顧美感。而達芬奇寫實的同時還能「賦予筆下人物優雅的風采」。他主張速寫時應該多「挑選美麗的容貌」(註4)作為創作的資料庫存,所以他筆下人物形象優雅而真實。而《最後的晚餐》中真實生動的歷史場景結合著畫面均衡、和諧又充滿律動的構圖,更是寫實和美學原則的空前完美結合。
5. 達芬奇對描寫人物內心的經驗也給予後人啟發。如《蒙娜麗莎》以表情和眼神傳達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或如《最後的晚餐》中以肢體動作和手勢來表達眾門徒的情緒反應和心理狀態。《論繪畫》中如此記載著﹕『繪畫中最重要的事是人物的體態應表現出他的內心狀態,如渴望、鄙視、憤怒和同情等等。…』所以在達芬奇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有靈魂,有情感,有思想的。
達芬奇思想活躍,不墨守成規,固然是他能突破舊有形式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繪畫上的創見主要還是出自於對「理想美」的直覺和對「真實」的堅持,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本分。達芬奇的成就也在告訴後人,所謂「創新」或「個人風格」不是外求而來的,畫家個人的特質和魅力就在他真誠創作的過程中一覽無遺。
達芬奇留給人們當然不只是那些少量又未完成的作品,他的大量手稿也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勤奮不懈,嚴格律己、理性求知的孤高靈魂。除了科學的部分外,他也告訴了世人如何觀察事物和人性、如何運用聯想激發創作靈感、如何有效掌握事物外形,如何整體構思畫面…這些都足以教導後進如何真正的去完成藝術作品。達芬奇本人雖然沒有一個出色的弟子繼承他的藝術,然而後世卻有無數的畫家從他那里得到啟發,延續和維持了文藝復興盛期以來數百年西方繪畫藝術的正統。達芬奇作為使繪畫達到成熟的第一人,也算是不辱使命了。@*
(註1)如同達芬奇無法完成許多藝術的計畫一樣,科學計畫也同樣未能完成。他的理論散在各個筆記本中,通常是以左手反向書寫。他科學研究的特色在於能將「真實」結合「理想」— 對美的追求。由於解碼不易,他的研究在有生之年並未傳播開來。許多人認為如果達芬奇的科學見解當時能公諸於世,可能會革新16世紀的科學領域。他在許多領域的觀點甚至超越當時科學界﹕例如血液循環、視覺的生理構造;對氣象和地理的研究;月球對潮汐的影響;水力學的研究…他也可能成為比重計的設計者,他的運河工程計劃至今可行。達芬奇構想的許多機械中,有些是有發展潛能的,如潛水艇。他的飛行研究即使不可行,卻也將飛行的條件(如設備、空氣動力的原則)作了初步而具體的設想。
(註2)達芬奇手稿中有以下文字﹕「畫家繪畫神聖的對象時,若不以真實為基礎,那就是褻瀆神明。」「最值得稱頌的繪畫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作品。」
(註3)繪畫論﹕「只能畫好一樣東西的畫家,比方說裸體畫像、頭像、衣褶法、動物、風景或其它諸如此類的小事,而不去經營其它事物,這種畫家也沒什麼值得稱頌的。」因此他不同意波提且利認為背景只是陪襯的說法,對以人體為唯一主題的米開蘭基羅也不認同。
(註4)「畫家主要的優點在於他能賦予筆下人物優雅的風采。畫家若非生就此特長,應該養成隨時留心觀察的習慣﹕四下觀察,從許多公認的(而非出自你自己的判斷的)美貌中挑選最動人的部分,因為你可能會自我欺騙,選擇與自己形似的容貌…」從《論繪畫》這些陳述來看,達芬奇在審美上也是力求客觀的。(//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