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大衛台北報導)國立故宮博物院首度推出深具教育意義的「書畫裝池之美」特展,過去展覽書畫,多半側重於作品內容的介紹;而本次特展希望透過琳瑯滿目的書畫形式及難得一見的書畫修復過程,透過公開展示,讓民眾也能對裝池的相關知識和技術,得到更具體的認識。此次展出作品有王羲之七月都下二帖、唐玄宗鶺鴒頌、宋馬遠乘龍圖,清石濤寫竹通景十二屏等精品共計45組件,展出時間於即日起至6月25日在二樓210、216室展出。
裱褙,古代又稱作「裝池」,是中國用來美化和保護書畫的一項專門技藝。早在紀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代,即已略具卷軸形式的雛型,但裝池技術真正發展純熟,則必須晚至唐朝以後。北宋晚期,宮廷裡甚至設置專司裱褙的機構,並訂定書畫裝裱規格,影響所及,到明、清兩代,猶持續被沿用。
綜觀中國書畫的裝池形式,大致可區分為「立軸」、「手卷」、「冊頁」與「成扇」等四大類,而各種形式的作品中,又蘊含有極為豐富的變貌。例如立軸包括「中堂」、「條幅」、「橫披」、「對聯」、「連屏」、「通景」等不同的樣式;手卷可因畫心周邊形式的特徵而有「撞邊」、「包邊」、「翻邊」等名目;冊頁則有「摺裝」、「蝴蝶裝」、「推篷裝」、「經摺裝」等數種裝幀方式;連兼具實用功能的成扇,亦可劃分成「障扇」、「團扇」、「紈扇」和「摺扇」等多重面向。
有關裝池技藝的記載,雖然散見於古籍之中,但是文字敘述,畢竟不如圖像演繹之具體,以致諸多實務操作的工法,還是必須仰仗歷代匠師們來口傳心授。也由於各家各派所習慣使用的名詞、語彙不盡相同,往往造成理解學習與相互交流時的不便。
「書畫裝池之美」特展,目的即在透過具體的實例,向廣大的藝術愛好者,概括介紹中國書畫賴以保存和舒展、捲收的裝潢形式,好讓觀眾在欣賞名作的同時,也能夠深入地體會「裝池」這門傳統工藝的內涵。
此次特展陳列作品的方式,頗多與平夙展覽書畫不同之處。其一,是陳列室依照裝池形式,分門別類地闡釋每件作品在裱褙上的運用特點,並且配合鉅型的裝池形式示意圖,詳細標註書畫作品中各個部位的慣用名稱。其二,規劃「書畫外包裝」和「古畫重裝」兩項全新的主題,藉著攝影與作品交互參照的展覽型態,將過去難得一見的作品附件,以及書畫修復過程,同時作公開展示。
展覽推出之際,除了竭誠歡迎國內外從事裱褙與修復的專業人士,藉此機緣,進行雙向交流,促進修復技術的更上層樓。更期待各種領域的觀眾都能同來賞覽,經由品味書畫裝池的豐富面向,更深刻地認識文物保存的重大意義,好讓古代寶貴的藝術資產,能夠藉助更妥適的護持方式,恆久為全人類所共享。
「書畫裝池之美」特展六大主題:
一、立軸的裝池:立軸是書畫裝池最常見的款式。顧名思義,立軸在觀賞時,必須懸掛至壁上,或者用畫竿撐起。平時保存,則由下往上捲收起來,於包首處繫緊繩帯,使不鬆脫。
二、手卷的裝池:手卷本是放置在檯面上,供人從右至左,邊捲邊觀賞的裝裱形式。它的長度由數公尺至數十公尺不等,可以單用一幅書或畫裱為一卷,也可以由若干幅字畫連綴起來,合為一卷。
三、冊頁的裝池:冊頁遠源於唐朝佛教經卷中的「旋風葉子」,宋代以後,一些小幅的書畫、書畫扇面、名人信札、碑帖拓片等,都習慣以冊頁的形式來進行裝池。冊頁的內頁裝池,主要有四種形式,即左右開合的「摺裝」、「蝴蝶裝」,與上下開合的「推篷裝」,和可以連續展開的「經摺裝」。各依畫幅的大小、窄長,由裱褙匠師決定之。
四、成扇的裝池:成扇是指仍然裝在扇骨、扇柄上的扇子;其形制包含紈扇、團扇、障扇、摺扇等數種。扇子原本是夏令消暑的實用品,然而,結合書法與繪畫的扇面,搭配上雕刻精美的扇柄,同時也可以是欣賞價值極高的藝術品。
五、書畫的外包裝:有些書畫,在清宮收藏時期,即以織錦布套或囊匣盛裝,無論紋飾或手工都相當精美,除了本身賴以保護文物的實用意涵,其實也蘊含了藝術鑑賞的價值。這些書畫的外包裝,過去從未有適當的機會被遴選為展示品,此番展出,尚屬首例。
六、古畫重裝:「重裝」指的是將已經污損、殘破的作品,予以解體和清洗,繼而揭除背紙,再重新托裱裝池,畫心缺損處並加以填補、全色、接筆等的修復程序。妥善的修復,可以延長書畫的壽命,增加欣賞時的視覺美感,然而不當的修復,卻有可能令文物蒙受第二度的傷害。所以,修復重裝,需要極熟練的技藝,才有可能妙手回春,令原本可能殘脆脫落的古老書畫,重新恢復奕奕神采。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