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清明節的故事:割股奉君的介子推

微光
font print 人氣: 4711
【字號】    
   標籤: tags: , ,

話說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約西元前657年),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姬重耳),在未當上晉國君王時,因父王晉獻公寵愛驪姬,而她想使兒子奚齊繼承君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重耳同父異母的大哥)及迫害其他儲君,史稱「驪姬之亂」。

重耳與忠臣賢士在各列國間輾轉逃亡,歷經了艱辛險阻,當逃入衛國深山時資糧全被偷光,重耳饑腸轆轆寸步難行,介子推慨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奉給重耳吃,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忠心護主,史稱「割股奉君」。

十九年後,在忠臣賢士的輔佐下,重耳終回晉國做了君王(晉文公),執政後,大封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獨忘了封賞淡泊功名而奉養老母歸隱於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的介子推,於是有人為他叫屈而寫首詩掛在宮門口:「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晉文公見詩後猛然想起吃腿肉之事,又得知介子推奉養老母隱居於綿山,於是親率士兵搜山卻遍尋不著。就有人出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會出來接受封賞,晉文公誤認有理就下令點火燒山,不料三天晝夜的大火雖已熄滅也未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心慌趕忙再上山一看,介子推與母親已被燒死在一棵焦黑的大柳樹下,晉文公茫然哭拜介子推的屍體後將他們厚葬於柳樹下時,發現柳樹洞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閱畢更加心痛,為了哀悼並感念介子推的忠孝,於是把這天定為「寒食節」,下命全國在每年的這天禁止生火煮食物而只能寒食,並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又在山上建廟以茲紀念。

晉文公常把介子推的血書帶在身上,隨時警惕自己需以「勤政清明」治理國家,最後終成春秋霸主,百姓亦得以安居樂業。大家非常感念不圖富貴又忠孝的介子推,每逢他死的那天都不生火煮食物,只吃事先做好的寒食,像棗餅、麥糕、青團和糯米糖藕之類的食物來表示紀念。從此「寒食節」就成為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

翌年晉文公帶領文武百官,穿著素服,步行上山祭掃介子推的墳墓以示紀念。當走向墓前,只見那棵燒焦的老柳樹復活,枊枝盎然而隨風搖曳著。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如同見到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向樹前折下一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所以每年的清明時人們會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來避邪的特色,就是從此典故而來的。在清明以掃墓、祭拜等形式來紀念祖先,讓後代子孫能夠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創建家園的千辛萬苦之習俗也是從此演變而來的。

又因寒食節的日期只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所以後世就把寒食節的習俗併入清明節之中。但寒食節的食俗仍有部份以變形的方式傳承而保存於清明節中。例如閩南的泉州和漳州一帶,在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生火煮食物而只吃事先做好的潤餅,這就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元旦」一詞,漢代以前稱「元日」,據《尚書‧堯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嶽,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漢‧孔安國(孔子的十一代孫)注曰:「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也就是說正月初一這天,舜接受了堯的禪讓。又據《禮記‧月令第六》記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
  • 年輕農夫走到半山腰時,忽然看見一隻模樣醜陋的龐然大物,用尾巴堵住河水,農夫便叫道:「你是什麼怪物?為什麼要把河水堵住?」這隻怪物說:「我想吃人,我已經吃了兩個人了,還不飽,我要你們送五十個人來,否則我就吃掉全村!」
  • 有一次,他往京城考試時投宿旅店,深夜正聚精會神的在燈下讀書,卻有人敲門進來,原來是旅店主人的美貌媳婦。她年輕新寡,白天見到投宿的狄仁傑斯文儒雅,不由的萌生愛意,藉機親近。
  • 周史上記載,周武王統治周朝之初,向姜太公請教世上有沒有一種辦法,保存簡單,容易操作而又行之有效,能夠讓後世子孫傚法從而永遠保守祖先開創的國家基業。
  • 陸光祖最先任浚令時,當地一位百姓含冤入獄長達數十年。由於他非常有錢,獄官為了避嫌,反而不敢為他洗刷罪名。
  • 太后說:「男人也疼愛最小的兒子嗎?」觸龍答道:「比女人還厲害。」太后笑說:「我們女人疼得非常厲害呢!」
  • 在中國歷史上,大家知道儒家的主題思想與佛道兩家相比,是側重於入世觀。若論起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其實是一個二者兼得的人物,從孔子問道於老子即可見一斑,只是後世儒家受祖師孔子的影響,越來越注重於入世部分,把另一部分捨棄了。
  • 2008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大幕徐徐拉開,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萬王之王帶領眾神下世開創五千年燦爛中華文明的壯觀“創世”場面,其中唐代是頂峰,而作為舞臺天幕背景出現的大明宮,則顯示了盛世唐朝君臨天下、光照千秋的文治武功。
  • 有關元宵節的起源,認為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另一種是源自民間的「三元節」,舊俗以黃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黃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黃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 
  • 在宋朝時,名將狄青有一則與上元節有關聯的故事,當時廣源洲壯族首領儂智高因為長期的受到交趾的威脅與掠奪,卻得不到宋朝的保護,於是發展自己的勢力,逐漸強大並建立了「南天國」,後請求與宋朝通商互市不成而起兵叛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