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茶社」︰
成長期的相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由發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過程。在北京,相聲藝人隊伍逐漸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促進了相聲藝術的成長。尤其是相聲登上廣播電台以後,拓寬了觀眾面,提高了相聲演員的知名度,社會影響也愈來愈大。
當時有許多藝人在西單商場演出,有的在青雲閣表演,有的經常參加堂會,或在隆福寺廟會或在鼓樓市場演出。1938-1948年間,常連安在西單商場開辦「啟明茶社」,演出「相聲大會」,名家薈集,內容整齊,經常在此獻藝的相聲名角多達二十人。從早到晚,輪換演出。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啟明茶社」的「相聲大會」吸引了不少知識界的觀眾。四十年代,侯寶林、郭啟儒自東北、天津返京,獻藝於上海遊藝社和西單遊藝社,由於內容健康、格調清新,被譽為「文明相聲」,受到熱烈歡迎。
同時,東城鳳凰遊藝廳、昇平茶園、新中國茶社、西城茗園茶社和北城遊藝社,也都有相聲演員獻藝。相聲成為北京觀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
*離京發展︰
清末以來,相聲藝人逐漸從北京流向外地。一些城市相繼出現了藝人作藝的場所; 如天津的「三不管」、地道外、謙德莊、瀋陽的北市場、第一商場、小河沿、哈爾濱的道外、大連的西崗子、營口的窪坑甸、濟南的南崗子、青島的劈材院、鄭州的車站、老墳崗、開封的相國寺、南京的夫子廟等。這些場所都有北京來的相聲藝人的蹤跡。
最早離京赴津的是滿族相聲藝人裕二福。他於光緒初年隻身赴津,表演單口相聲,頗負盛譽。其後陸續有藝人赴津獻藝,例如張壽臣1925年赴京,後來就定居在那裡。馬德祿還主持過天津東興市場連興茶社的相聲大會。清末相聲已傳播到東北。
東北在清末民初時,有朱紹文的弟子范有緣和范的傳人朱鳳山﹙藝名『人人樂』﹚,曾去奉天﹙瀋陽﹚獻藝。當時奉天的相聲藝人已經不少。其中馮坤志從二十年代活躍於瀋陽、哈爾濱等地,弟子及再傳弟子都持續在當地獻藝,他們的藝術風格火爆脆快,動作大起大落,演出形式也不斷創新,被譽為「馮家門相聲」。
*電台廣播︰
三十年代,北京、天津建立了廣播電台,後來又湧現了一批商業電台,在文藝節目中插播廣告。例如,1944年4月,北京特殊廣播電台全天播出文藝節目共十八項,其中曲藝節目佔十四項,而曲藝節目中相聲竟佔三項之多。
這樣通過廣播,既培養了人才,提高了相聲藝人的知名度,也普及了相聲藝術。郭榮起《我的學藝生活》一文中曾述及他和劉寶瑞搭檔作藝的情形︰
「我們倆在電台互為捧逗,一連在電台播了四個月,每天不重複。除了有些經常上演的節目外,還演了一些當時在茶社不常演的節目,…由於每天都在這個時間演播,節目從來不『翻頭』,確實打動了社會各個階層,造成很大的影響。之後有許多所謂的社會名流也追到『啟明茶社』去聽相聲,把『啟明茶社』的社會聲譽也給抬起來了。」
到共黨執政之前,相聲已成為遍及北方、影響很大的曲種;但由於社會和藝術本身的原因,相聲藝術也潛蘊著潛在的危機。
﹙待續﹚(//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