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藝海滄桑》﹙上﹚

各地發展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啟明茶社」︰

成長期的相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由發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過程。在北京,相聲藝人隊伍逐漸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促進了相聲藝術的成長。尤其是相聲登上廣播電台以後,拓寬了觀眾面,提高了相聲演員的知名度,社會影響也愈來愈大。

當時有許多藝人在西單商場演出,有的在青雲閣表演,有的經常參加堂會,或在隆福寺廟會或在鼓樓市場演出。1938-1948年間,常連安在西單商場開辦「啟明茶社」,演出「相聲大會」,名家薈集,內容整齊,經常在此獻藝的相聲名角多達二十人。從早到晚,輪換演出。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啟明茶社」的「相聲大會」吸引了不少知識界的觀眾。四十年代,侯寶林、郭啟儒自東北、天津返京,獻藝於上海遊藝社和西單遊藝社,由於內容健康、格調清新,被譽為「文明相聲」,受到熱烈歡迎。

同時,東城鳳凰遊藝廳、昇平茶園、新中國茶社、西城茗園茶社和北城遊藝社,也都有相聲演員獻藝。相聲成為北京觀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

*離京發展︰

清末以來,相聲藝人逐漸從北京流向外地。一些城市相繼出現了藝人作藝的場所; 如天津的「三不管」、地道外、謙德莊、瀋陽的北市場、第一商場、小河沿、哈爾濱的道外、大連的西崗子、營口的窪坑甸、濟南的南崗子、青島的劈材院、鄭州的車站、老墳崗、開封的相國寺、南京的夫子廟等。這些場所都有北京來的相聲藝人的蹤跡。

最早離京赴津的是滿族相聲藝人裕二福。他於光緒初年隻身赴津,表演單口相聲,頗負盛譽。其後陸續有藝人赴津獻藝,例如張壽臣1925年赴京,後來就定居在那裡。馬德祿還主持過天津東興市場連興茶社的相聲大會。清末相聲已傳播到東北。

東北在清末民初時,有朱紹文的弟子范有緣和范的傳人朱鳳山﹙藝名『人人樂』﹚,曾去奉天﹙瀋陽﹚獻藝。當時奉天的相聲藝人已經不少。其中馮坤志從二十年代活躍於瀋陽、哈爾濱等地,弟子及再傳弟子都持續在當地獻藝,他們的藝術風格火爆脆快,動作大起大落,演出形式也不斷創新,被譽為「馮家門相聲」。

*電台廣播︰

三十年代,北京、天津建立了廣播電台,後來又湧現了一批商業電台,在文藝節目中插播廣告。例如,1944年4月,北京特殊廣播電台全天播出文藝節目共十八項,其中曲藝節目佔十四項,而曲藝節目中相聲竟佔三項之多。

這樣通過廣播,既培養了人才,提高了相聲藝人的知名度,也普及了相聲藝術。郭榮起《我的學藝生活》一文中曾述及他和劉寶瑞搭檔作藝的情形︰

「我們倆在電台互為捧逗,一連在電台播了四個月,每天不重複。除了有些經常上演的節目外,還演了一些當時在茶社不常演的節目,…由於每天都在這個時間演播,節目從來不『翻頭』,確實打動了社會各個階層,造成很大的影響。之後有許多所謂的社會名流也追到『啟明茶社』去聽相聲,把『啟明茶社』的社會聲譽也給抬起來了。」

到共黨執政之前,相聲已成為遍及北方、影響很大的曲種;但由於社會和藝術本身的原因,相聲藝術也潛蘊著潛在的危機。

﹙待續﹚(//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然而,焦德海卻還把他當作開蒙的「娃娃徒」,整天讓他練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說︰
    「生意人全靠說來吸引觀眾,吐字發音務求準確、清晰,聲音宏亮,首先得苦練繞口令,鍛鍊唇、齒、喉、舌各個部位的發音。」
    「要字正腔圓,不准有倒音、訛音、包口音。」
  •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 *坎坷起步︰
    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法」、說「評書」的藝人。
  • *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六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眾的喜愛。張家口盛產磨菇,人們親暱的給他取個綽號,叫做「小磨菇」。
  •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貧民生活的艱辛。抱著碗領施捨粥,撿煤核,賣冰核,賣報,打執事,什麼雜活都幹過,最後淪落成小要飯的,經常忍飢捱餓。他只免費唸過三個月的小學,不到一百天。
  • 在侯寶林漫長的六十年藝術生涯後,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臨終前說了這樣一段《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著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願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面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 *「單口」大王︰
    劉寶瑞﹙1915—1968﹚,北京人,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人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在廣播電台播音,開始嶄露頭角。1940年從濟南回北京,聲譽鵲起。後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單口大王」。到了四十年代末,他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聲藝術介紹給港、澳觀眾。
  • *諷刺藝術︰
    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根源。
    從「談笑諷諫」的古代「俳優」,到「直言敢諫」、「實不讓當時言官」的唐朝「參軍戲」,宋朝的「滑稽戲」,到「滑稽幽默」、干預生活為特色的歷代笑話,「諷刺」的傳統是一脈相承。到了相聲藝術,可以說是集其大成!
  • 「九一八事變」之後,著名相聲藝人張壽臣曾經編演這樣一段「墊話」︰「小日本想滅亡中國,那是痴心妄想!中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誰想亡中國也亡不了。您只管放心,歷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元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蒙古也送來啦!清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吉林、黑龍江西半邊都送過來啦!日本不是也要亡中國嗎?好吧!待不多少年連蓬萊三島也得送給中國。亡?亡什麼?全日本國的人都到中國來,還不夠站崗的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