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優秀傳統》( 下 )

戰火之中鼓舞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動盪中國︰

辛亥革命以後,有一度北洋軍閥袁世凱取代了過去的清王朝,當時的「民國」和「帝制」成為同義語,人民仍然憚懼威權。有一次,著名相聲藝人李德錫到總統府表演相聲,因為說了句與「袁消」諧音的「元宵」,就被誣為「譭謗大總統」,打了他一頓後,被轟出中南海。

「九一八事變」之後,著名相聲藝人張壽臣曾經編演這樣一段「墊話」︰「小日本想滅亡中國,那是痴心妄想!中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誰想亡中國也亡不了。您只管放心,歷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元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蒙古也送來啦!清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吉林、黑龍江西半邊都送過來啦!日本不是也要亡中國嗎?好吧!待不多少年連蓬萊三島也得送給中國。亡?亡什麼?全日本國的人都到中國來,還不夠站崗的哪!」

*「抗戰相聲」︰

1938年,相聲演員歐少久、董長祿在書場裡表演一些所謂「抗戰相聲」,很受歡迎。遺憾的是這些相聲手稿日後散失,不復傳世。根據回憶,其中老舍寫就的《盧溝橋戰役》相聲中,有這樣一段討敵電文的「貫口」︰

「竊自去歲,倭寇佔據豐台,我軍揮淚撤退趙家莊,今年又擾平、津,將士忍痛紮駐保定府。盧溝橋頭灑遍壯士熱血,宛平城內填滿健兒頭顱。山河變色,滿地硝煙。」

「國民奮起,齊揮魯陽之戈;將士呼號,眾唱抗戰之歌。頑寇雖強,不能越雷池一步;將士用命,怎能黔驢技窮?敵人飛機、大砲雖多,不能勝我大刀白刃;倭賊戰艦、鐵牛雖厲,不能克我鐵臂鋼頭!」

「寇以鐵來,我以血往。黃浦江邊英雄壯烈傳千古,吳淞口外豪傑偉績永千秋。…(為國身亡之眾人名略)…自全面抗戰以來,全國民氣沸騰。前方將士冒槍林、浴彈雨,與敵周旋炮火之間;後方民眾捐金錢、送給養,毀家抒難走救亡之路。」

這段相聲在重慶、成都演出百多餘場,可謂盛況空前。

*「民生相聲」︰

由於抗戰當時的淪陷區,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著名相聲演員於俊波也為此編演過一段傳神的「墊話」︰

「……﹙前略﹚

乙︰您說的容易,最近我們生意也不好。

甲︰到處幹去,跑江湖嘛!南京收成南京去,北京收成北京遊,南北二京全不收,江河兩岸度春秋。

乙︰跑到哪兒,混飽了肚子也不容易。

甲︰甭管怎麼說,大米、白麵,您甭著急。

乙︰您這人拿起來就說,我是誰啊?吃大米、白麵?『混合麵兒』填滿了就不錯啦!

甲︰怎麼?您也吃『混合麵兒』?

乙︰我家裡照顧我,給我弄點棒子麵窩頭。

甲︰那好,您可千萬別吃『混合麵兒』

乙︰報紙上還說挺好哪!說是『多種雜糧配置、營養豐富……』

甲︰別聽那套!

乙︰不是雜糧做的嗎?

甲︰清朝的米!都發黴啦!連耗子﹙老鼠﹚都不吃,可耗子屎倒挺多。

乙︰怪不得那麼黑哪!

甲︰人家有辦法,往裡頭摻鋸末。

乙︰鋸末?能消化嗎?

甲︰連吃五天,不見大便。

乙︰吃鋸末怎麼能行哪?

甲︰肚子憋得可難受啦!

乙︰這不要命嗎?

甲︰街坊給我一瓶蓖麻油。

乙︰喝點試試。

甲︰全喝了,還真管事。到廁所「劈哧叭嚓」拉出三根劈材棍兒啊!

……﹙後略﹚」

這段墊話辛辣的諷刺了日僞淪陷區人民的待遇,反應了當時到處民生凋敝的悲慘現象。

﹙待續﹚(//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張壽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來相聲的第四代演員,博采眾長、集於一身,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相聲宗師。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然而,焦德海卻還把他當作開蒙的「娃娃徒」,整天讓他練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說︰
    「生意人全靠說來吸引觀眾,吐字發音務求準確、清晰,聲音宏亮,首先得苦練繞口令,鍛鍊唇、齒、喉、舌各個部位的發音。」
    「要字正腔圓,不准有倒音、訛音、包口音。」
  •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 *坎坷起步︰
    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法」、說「評書」的藝人。
  • *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六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眾的喜愛。張家口盛產磨菇,人們親暱的給他取個綽號,叫做「小磨菇」。
  •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貧民生活的艱辛。抱著碗領施捨粥,撿煤核,賣冰核,賣報,打執事,什麼雜活都幹過,最後淪落成小要飯的,經常忍飢捱餓。他只免費唸過三個月的小學,不到一百天。
  • 在侯寶林漫長的六十年藝術生涯後,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臨終前說了這樣一段《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著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願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面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 *「單口」大王︰
    劉寶瑞﹙1915—1968﹚,北京人,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人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在廣播電台播音,開始嶄露頭角。1940年從濟南回北京,聲譽鵲起。後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單口大王」。到了四十年代末,他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聲藝術介紹給港、澳觀眾。
  • *諷刺藝術︰
    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根源。
    從「談笑諷諫」的古代「俳優」,到「直言敢諫」、「實不讓當時言官」的唐朝「參軍戲」,宋朝的「滑稽戲」,到「滑稽幽默」、干預生活為特色的歷代笑話,「諷刺」的傳統是一脈相承。到了相聲藝術,可以說是集其大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