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老舍與相聲》﹙下﹚

1949年~1956年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3. 創作方面
雖然老舍在抗日戰爭期間,已經書寫出版過許多激勵人心的相聲作品。但他的相聲創作還是主要集中在共黨執政之後,總的算來有三十多段。歸納起來,老舍的相聲創作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1.)鮮明的時代氣息︰
和許多經受過「五四運動」洗禮的作家們一樣,老舍從美國回到北京之後,立刻以狂喜般的政治熱情投入共黨執政之後的創作活動。他把自己一生渴求民族復興的希望寄託在新政府和領袖身上,歌頌他們,為他們作傳。

這時期他寫相聲的主要目的也是利用相聲這個「文藝戰線上的尖兵」,和「表演藝術上的輕騎兵」,來宣傳社會主義為人民帶來的變化。於是他的每一段相聲都充滿著鮮明的時代氣息,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生動的語言,對新生活熱情的加以歌頌。

令人遺憾的是,有時為政治生活裡的某些現象所左右,情感的信賴代替了理性的思考,在《神仙辭職》等作品中,有些脫離現實的表現,以及重複宣傳口號的現象。

(2.)擅寫文哏︰
做為語言藝術大師和戲劇藝術大師,老舍善於駕馭語言,運用豐富的知識。他的作品幽默含蓄、用詞優美、構思巧妙,提高了相聲的文學性。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相聲是耐在案頭上讀的「文學相聲」,而要拿到舞台上表演,還必須經過演員的再度創作。

這一點他自己也很清楚,他在《新文學工作者對戲曲改進的一些意見》裡說︰「沒有一位藝人,能夠寫出一篇不能增減一字的相聲。相聲的段子都是隨說隨修改,用多少人的聰明與相當長的時間,才會把一段話練得像個樣子了。」

(3.)舊瓶裝新酒︰
在語言技巧上,他精鍊的運用傳統的相聲形式表現了新的時代生活內容。除了「貫口」,還常常巧妙的運用「口技」、「繞口令」、「諧音」、「岔講」等傳統手法,表現一定的思想內容,使聽眾在笑聲中激發對新生活的熱愛。

(4.)濃厚的生活氣息︰
老舍在他創作的戲劇、小說中,自如的運用北京土話,使作品富有濃厚的北京風味,這在相聲裡則有所不同。他考慮到相聲的「宣傳教育」作用,於是儘量使用普通話,只是透過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敏銳的觀察能力,放下作家的架子,深入生活,依然繪聲繪色得描寫出了富有北京特點的相聲,提高了相聲的藝術品味。

*生平補充︰
關於老舍,是享譽海外的知名中國作家,他終其一生都以抒寫社會底層百姓的心聲為已任,這樣的認識是沒有錯的。但是成長於大時代動盪時期的老舍,其實是個剛強、義氣、具正義感、學貫中西的愛國青年;他在中共建制後,本著一顆火熱的愛國心,從海外歸國奔向革命。他多次說︰「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

他寫的《茶館》、《駱駝祥子》等作品相當膾炙人口,一生筆頭很勤,是個多產作家。後來他也擔任北京市作家協會主席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早年他曾經在1951年10月1日的《人民文學》上發表《新社會就是一座大學校》的文章,提到他為新的社會制度裡面的「控訴大會」鼓掌叫好,他為這種新的「鬥爭」方式熱情滿懷,讚美推崇。更把自己從「文文雅雅」的人,變成同群眾高聲喊︰「打!該打!」的過程一步步寫了出來︰「…和我一樣文文雅雅的人們:堅強起來,把溫情與文雅丟開,丟得遠遠的;伸出拳頭,瞪起眼睛,和人民大眾站在一齊,面對著惡霸,鬥爭惡霸!…」「…說真的,文雅值幾個錢一斤呢?恨仇敵,愛國家,才是有價值的、崇高的感情。」

*自盡離世︰
之後到了文革時代,1966年8月,原本住在醫院養病的老舍,因有人「帶話」給他,叫他
︰「參加運動,感受一下這次政治鬥爭的氣氛」。所以他還沒病好就出院了。8月23日,老舍只好前去北京文聯參加所謂的「運動」。

這天,老舍被大群「造反派」和「紅衛兵」批鬥、抽打、逼其彎腰示眾,遭受了第一回合的批鬥。接著又被押到北京孔廟進行「鬥爭」;被鬥的作家、藝術家和幹部全都跪在焚燒京戲服裝和道具的大火堆前﹙那裡正焚燒著珍貴的京劇行頭、戲箱等傳統文物),個個輪番被無數的人毒打,老舍的眼鏡被打碎了,臉上、身上都流著血。開始時老舍還抗辯,說:「我不是反革命,我寫的作品都是歌頌新社會和中國共產黨的。」但引來的卻是更狂暴的斥責、嘲笑和折磨。

在被毒打三小時後,老舍他們又被押回文聯,接著第三場的批鬥。經驗所有不堪忍受的污辱後,隔了一夜,8月24日夜,沒有留下隻字片語的老舍在北京西城的太平湖投水自盡了。第二天屍體打撈上岸後送去火化,卻因文革當局的無限權威,以致當時﹙1966年8月下旬﹚被鬥爭死或被批鬥完自殺的對象,都不准留下骨灰。於是,特別深愛祖國的老舍,就這樣連一點骨灰也沒能留下的走了。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貧民生活的艱辛。抱著碗領施捨粥,撿煤核,賣冰核,賣報,打執事,什麼雜活都幹過,最後淪落成小要飯的,經常忍飢捱餓。他只免費唸過三個月的小學,不到一百天。
  • 在侯寶林漫長的六十年藝術生涯後,他因病在1993年去世,臨終前說了這樣一段《最後的話》︰「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眾。觀眾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著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眾。現在我難以了卻這個心願了。我衷心希望我所酷愛、視為生命的相聲發揚光大,希望有更多的侯寶林獻給人民更多的歡樂。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眾,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別觀眾,我也會面帶微笑而去。祝願大家萬事如意,生財有道。」
  • *「單口」大王︰
    劉寶瑞﹙1915—1968﹚,北京人,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人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在廣播電台播音,開始嶄露頭角。1940年從濟南回北京,聲譽鵲起。後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單口大王」。到了四十年代末,他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聲藝術介紹給港、澳觀眾。
  • *諷刺藝術︰
    相聲具有優秀的藝術傳統。處於成長期的相聲更以「諷刺」為突出特色。相聲的「諷刺藝術」並非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和文學藝術的根源。
    從「談笑諷諫」的古代「俳優」,到「直言敢諫」、「實不讓當時言官」的唐朝「參軍戲」,宋朝的「滑稽戲」,到「滑稽幽默」、干預生活為特色的歷代笑話,「諷刺」的傳統是一脈相承。到了相聲藝術,可以說是集其大成!
  • 「九一八事變」之後,著名相聲藝人張壽臣曾經編演這樣一段「墊話」︰「小日本想滅亡中國,那是痴心妄想!中國人同仇敵愾、團結禦侮,誰想亡中國也亡不了。您只管放心,歷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元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蒙古也送來啦!清朝來亡中國,沒幾百年,連吉林、黑龍江西半邊都送過來啦!日本不是也要亡中國嗎?好吧!待不多少年連蓬萊三島也得送給中國。亡?亡什麼?全日本國的人都到中國來,還不夠站崗的哪!」
  • 成長期的相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歷了由發祥地—北京,向外地普及的過程。在北京,相聲藝人隊伍逐漸擴大,競爭日益激烈,促進了相聲藝術的成長。尤其是相聲登上廣播電台以後,拓寬了觀眾面,提高了相聲演員的知名度,社會影響也愈來愈大。
  • 1947年一月中旬,當時著名的民俗學家金受申在《北平日報》連載題為《相聲》的文章,具體描述了那時相聲在社會上發展的現狀,指出了相聲存在的問題。這篇文章發表到今天,已經超過一甲子,然而,文中提到的一些問題,與相聲界的一些流弊,仍然可作為當時的見證與目前的參考。
  • 1949年,大陸上共黨執政後,中國的相聲藝人全都經歷了一個不得不「重新學習與改造」的歷程;所有演出的內容,都必須要通過嚴謹的思想檢查、教育、改良,要達成能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要求;以避免演員說著「未經整理」的傳統相聲,或是提及羨慕富貴權勢、貶損「勞動人民」的內容。
  • 「相聲改進小組」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它在中國社會面臨重大轉變的時候自立更生摸索前進,改編和創作了許多相聲,培養了新的演員,重新站穩了相聲演出的步伐。不過因為歷史環境的約束,這樣的過程給相聲帶來了「偏左」的思潮,以致後來的一些相聲作品,都呈現了過於強調相聲的「政治宣傳作用」而忽略藝術、娛樂作用的傾向。
  • 老捨出身在曲藝和相聲的發源地—北京。生於一個滿族家庭。由於清王朝已經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無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間文藝裡自娛。生活在這樣的旗人文化區,老舍在童年時代就開始接觸曲藝,加上他有一個開茶館的表舅,又給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這樣,他從小愛好戲曲、曲藝,對相聲也特別熱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