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華人儲蓄之道及保守性之投資首重黃金﹐或許與「炎黃中土」情懷及五行「土生金」有關﹐人們對金子是“Buy and Hold”持而不賣﹐意在「保本」而非在於要投機「暴發」。
近代常說﹕「現金為王」﹐但紙幣在戰亂時必定一下子急速貶值﹐如果沒戰爭、銀行利率若大幅度降低那手握太多現金也算「虧本」。黃金好最出名的例子﹐聽說﹕二次大戰後不久﹐為避赤禍流亡到台灣的前大官巨賈﹐很多人用了三條五條金條買了棟日式房屋﹐而得以「安身立命」﹔有的人靠黃金換地產﹐再賴之以後的生意事業「東山再起」。早年在台灣兒女結婚時﹐長輩都會送金手環、金鏈子、或金戒指給新娘子﹐本意也在助她「不時之需」時「有備無患」。
命理上而言﹐「保本」的心態將一部份錢財購買金條、金飾、或金幣﹐那就非「賭博」﹐這樣一來那麼即使此人「金為忌神」﹐也不會太敗壞﹐頂多煩慮如何收藏金子、如何擺平兒女爭動產、如何照顧皮膚以免金項鏈引起過敏﹐等等。
曾經有位佬美老工程師對筆者提及一個故事﹐他去紐約投資買過銀塊﹐每個月帳戶價值節節上昇﹐但等到他要拋售拿回本利時、那家財務顧問公司卻捲款私逃了﹗後來投資黃金白銀安全的途徑就多了﹐自己保管的可以買加拿大「楓葉金幣」、美國「老鷹金銀幣」、中國「熊貓金銀幣」等﹐委託的可以買美林證卷的黃金白銀塊單﹐另外也可以去買金銀礦公司股票或白銀基金、黃金基金(譬如GLD)。
其實「富貴天註定」﹐故而儒家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意思是要達觀些、且莫強求﹐並且求財最重要的是不能違背良心道德﹔積德行善﹐則日後富貴稍可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