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九 )

侯寶林﹙上﹚﹙1917—1993﹚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貧苦伶仃︰
侯寶林﹙1917—1993﹚,滿族,四歲時被舅舅張金斌從外地送到北京地安門外侯家。養父在濤貝勒府當廚師,家境清貧。從懂事起,就飽嘗了都市貧民生活的艱辛。抱著碗領施捨粥,撿煤核,賣冰核,賣報,打執事,什麼雜活都幹過,最後淪落成小要飯的,經常忍飢捱餓。他只免費唸過三個月的小學,不到一百天。

1929年,他剛剛十一歲,就拜閻澤甫為師,學京戲。整天打雜、燒水、做飯、看孩子。同時,每天到天壇溜嗓子,練「雲手」、「起霸」等京劇表演程式。白天,抽空學點唱段,三個月後,他和師傅一起搭班,在天橋「撂地」作藝。

他們管這種簡陋的場子叫做「平地茶園」,還自嘲說︰「平地茶園,雨來就散,刮風減半,下雨全無。」通過兩年多的邊學邊演,基本上掌握了唱、唸、做、打以及文、武場面。後來由於閻澤甫離開戲班,奔了山西,侯寶林只好提前「出師」了。

*京劇演員︰
有一天,侯寶林到鼓樓市場蹓躂,碰見一樁巧事;一個「撂地」作藝的小戲班,唱完《捉放曹》,打罷了錢,剛要接著再唱,突然發現打大鑼的不在了。班主李四急得直嚷︰「哎,大鑼誰會打?」侯寶林自告奮勇︰「要沒人,我行!」打完一場大鑼,李四很滿意,又聽說他還會唱,就叫他第二天來參加演出。

正像說「評書」的常常講的︰「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從此,侯寶林就參加了這個戲班子,一待就是兩年多。邊演邊學,學會了二十多齣戲,最拿手的是一個人演唱的《拾萬金》。每天能分到一角錢的戲份兒,剛剛夠他一個人生活。

*相聲偷藝︰
京戲場子旁邊有個相聲場子,演員有常寶臣、聶文治等。他們收入多,每人每天能分到三、四角錢。侯寶林心想,看來學這個本事能吃飽飯,我得學。可是,不正式拜師,人家不教啊!就利用演出的空閑,到相聲場子「偷藝」。他在相聲場子旁邊的豆汁﹙豆漿﹚攤上,花一個大銅子買碗豆汁﹙豆漿﹚,坐在那裡,兩只耳朵對準相聲場子,一字一句的聽,一點一滴的揣摩。就這樣,學會了不少相聲段子。

不久,拜常寶臣為開蒙老師,有時利用相聲場子早場與午場之間的空隙,見縫插針的表演幾段單口相聲,藝人稱之為「說板凳腿兒的」。

*賺錢滋味︰
1935年以後,北京西單商場有個最有名的「撂地」作藝的相聲場子,藝人有高德明、張杰堯、湯金澄、朱闊泉、褚德貴、高德光…等等。他們一邊表演相聲,一邊出售《笑海》。張杰堯的「柳活」、高德明的《老老年》、朱闊泉的「雙簧」、湯金澄的「口技」,最受歡迎。侯寶林曾在這個相聲場子旁邊唱京戲,又學會不少相聲段子。

「撂地」作藝最怕下雨,有一天,從清早到下午四點,整整下了大半天雨。侯寶林在西單商場裡轉悠,兜裡空空的,已經餓了多半天了。於是對相聲場子的場主說︰「您把場子打開,我晾晾板凳,說幾段。我在茶館裡借宿,早七點爬起來,到現在還水米沒沾牙呢,幫幫忙吧!」

他擺好板凳,掃掃積水,不一會兒,來了不少觀眾。他說單口相聲,一段接著一段,一直說到晚上。除去場租,淨掙兩塊五毛多錢,美美的吃了頓飽飯。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掙這麼多的錢。從此,他對說相聲更著迷了!

由於侯寶林的啟蒙老師常寶臣病故,之後侯寶林就正式拜朱闊泉為師。那時,他常常在朱的相聲場子裡幫忙,除向朱學藝外,還向褚德貴學了《戲劇雜談》,向湯金澄學了《山西家信》。1939年在天橋「新民茶社」為老師捧哏,從此,正式登上曲藝舞台。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對口相聲《找堂會》︰
    傳統相聲中以豆腐為表現對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豬吃豆腐》、《找堂會》。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會席面。當時,曲藝藝人組成班社,除了街頭或茶園作藝外,還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會。
  • *對口相聲《空城計》︰
    《空城計》的來源,是清代著名藝人余三勝的軼聞。王夢生《梨園佳話》載云︰
    「一日,三勝扮演皇帝,引率四內侍豋場,左右應各二人對立,適此時左三右一,三勝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詎意始終不悟,無可如何。於是三勝唱完之後,續唱︰『這壁一個那壁三,還須孤王把他搬。』兩句而收場。觀客、後台相率大笑。」
  • 在相聲藝術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技藝卓絕、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如果說,傳統相聲作品是資料方面的遺產,那麼,相聲名家的藝術經驗則是精神方面的財富。這裡即將為您介紹的相聲名家有李德錫、焦德海、張杰堯、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等人。
  • 焦德海﹙1878—1935﹚,北京人。幼年曾學唱「竹板書」,十五歲時改學相聲,拜徐有祿為師。起初,在天橋「撂地」,後到「青雲閣茶社」等處獻藝。他以「說」、「學」見長,台風穩健,表情細膩,口齒清晰,趣味雋永,屬於冷面滑稽。
  • 張壽臣﹙1899—1970年﹚,是清末以來相聲的第四代演員,博采眾長、集於一身,成為承先啟後的一代相聲宗師。
  • *嘴皮子的基本功︰
    前面說到張壽臣因喪父家貧,生活艱辛,到了一九一一年正式拜入焦德海門下。由於張壽臣覺得自己是「帶藝投師」,想快點兒學本事。然而,焦德海卻還把他當作開蒙的「娃娃徒」,整天讓他練嘴皮子的基本功,他說︰
    「生意人全靠說來吸引觀眾,吐字發音務求準確、清晰,聲音宏亮,首先得苦練繞口令,鍛鍊唇、齒、喉、舌各個部位的發音。」
    「要字正腔圓,不准有倒音、訛音、包口音。」
  • 張壽臣雖已出了師,老師卻還在關懷、惦念著;有一天,張壽臣在護國寺「撂地」說單口相聲,觀眾很少,焦德海和裕德隆也站那裡聽,一段說完打錢,觀眾一哄而散。張壽臣發現老師目睹這樣的慘狀,難過的低下了頭。
  • *坎坷起步︰
    張杰堯﹙1893—1971年﹚,藝名「張傻子」,漢軍旗人,祖籍浙江嘉興,世代作官,後漸衰落。因此從他父親張武林起,成了變「戲法」、說「評書」的藝人。
  • *出身及特色︰
    馬三立,回族,1914年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出生於曲藝世家;祖父馬誠方是著名的「評書」藝人,擅說《水滸》,名噪一時;父親馬德祿是「相聲八德」之一,又是相聲前輩藝人恩續的寵徒和門婿;母親恩萃卿曾壆唱「京韻大鼓」;兄馬桂元師承李德錫,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 常寶堃﹙1922—1951﹚,滿族正白旗人,原籍北京,出生於張家口。父親常連安,藝名「小鑫奎」,原在富連城科班學戲,後來與吳鐵庵一起研究戲法,以變戲法謀生。常寶堃六歲開始隨父「撂地」賣藝,表演戲法的「說口」。童聲清亮、口齒伶俐,抓哏取笑、機敏聰慧,頗受觀眾的喜愛。張家口盛產磨菇,人們親暱的給他取個綽號,叫做「小磨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