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相聲史《歷史名家評點》( 一 )

李德錫﹙1881—1926﹚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前言︰
在相聲藝術成長的過程中,湧現了許多技藝卓絕、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如果說,傳統相聲作品是資料方面的遺產,那麼,相聲名家的藝術經驗則是精神方面的財富。這裡即將為您介紹的相聲名家有李德錫、焦德海、張杰堯、張壽臣、馬三立、常寶堃、侯寶林、劉寶瑞等人。

*完全人才︰
李德錫﹙1881—1926﹚,本名李佩亭,藝名是「萬人迷」,北京人。祖父是李廣義,長年在天橋演唱「太平歌詞」、「馬頭調」等雜曲或京劇,為人老實、勤快,幹活俐索,常常為四鄰幫忙,頗受人們的敬重與喜愛。久而久之,大家就親暱的稱之為「萬人迷」了。

李德錫從小隨祖父學藝,被稱之為「小萬人迷」,成名以後,祖父已然去世,索性把「小」字去掉,自稱「萬人迷」。十歲時拜相聲著名藝人恩續為師,十五歲又拜徐有祿為師,經常和恩續、徐有祿、王德龍、焦德海等搭檔演出,前後享名三十多年,有「相聲大王」、「滑稽大王」美譽。

李德錫相貌古怪,高身材、長方臉、大眼睛、高顴骨、高鼻樑、嘴唇朝外噘著,是一副冷面孔。表演時,他習慣繃著臉,讓觀眾看了就發笑。雲遊客﹙人名﹚在《江湖叢談》中說︰「相聲藝人活路正,能在雜耍館子裡一躍千丈壓『大軸』的,惟『萬人迷』一人,他可稱是個完全的人才。」

他灌製的唱片有《地理圖》、《報菜名》、《怯封錢糧》、《八扇屏》、《對春聯》等。

*專業才能︰
李德錫活路寬,一般相聲演員半個月就得翻頭重說的拿手段子,他可以兩、三個月才翻一次。他表演的單口相聲,有些是根據古代笑話改編而成,如《柳罐上任》,源於笑話集《笑林》裡的一則笑話。原文如下︰

「甲與乙爭鬥,甲咬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咬落,
吏曰︰『夫人鼻高耳,口低,豈能就嚙之乎?﹙人啊都是鼻子高過耳朵的,嘴巴在下面啊,哪裏可能咬的到呢?﹚』
甲曰︰『他踏床子就嚙之。﹙他踏上床去這樣咬的。﹚』」

經過加工,相聲裡增添了人物、豐富了情節。改為打官司的是老道與和尚,審案的是昏庸的老爺柳罐和愛出主意的太太, 陰錯陽差,鬧出許多笑話。流傳至今的單口相聲《糊塗縣官》,就是由《柳罐上任》加工而成的。

*擅於創作︰
李德錫在北京「四海昇平」﹙藝館名﹚獻藝時,當時著名的京劇藝人都是座上客。當他說單口相聲時,開場都是“定場詩”,最為膾炙人口的是他的“自讚詩”︰
「滑稽昔說東方朔,後世遺傳賈鳧西。
有清末造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

他還善於創作對聯。例如︰
「北燕南飛雙翅東西分上下;前車後轍兩輪左右走高低。」
「南大人向北征東減西退;春掌櫃賣夏布秋收冬藏。」
「道旁麻葉伸綠手,要啥?要啥?池內蓮花攢粉拳,打誰?打誰?」

他也曾為大鼓女藝人寫副對聯︰
「穿紅掛綠,獻千嬌,慢動朱唇調新韻;著紫披藍,生百媚,輕敲牙版唱舊歌。」
橫披︰「老了完啦!」

*人生無常︰
民國初年,袁世凱妄想登基稱帝,有一次李德錫在總統府表演《吃元宵》,袁世凱一聽「元宵」,馬上聯想到與「袁消」諧音,就以「毀謗大總統」的罪名,把李德錫打了一頓,轟出新華門。

後來,奉系軍閥張宗昌喜歡聽他的相聲,李德錫便常到張家走堂會。1926年冬,赴沈陽小河沿「凝香榭茶社」演出,每日座無虛席,半個月後突然患病,日漸沉重。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披上大衣,走到小河沿,竟死在壕溝裡。殯喪時,相聲藝人朱鳳岐口誦祭文︰「風神爺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眾親友前來送行,罕王爺派人接他。」聞者莫不潸然淚下。

﹙待續﹚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民間藝人的特點是流動性大,不論「撂地」還是茶館、書場,哪裡掙錢多就奔向哪裡。張笑俠﹙人名﹚《相聲總論》載云︰「相聲以前只是在王公府第中的堂會中有,外間少見。後來學者眾多,堂會又少,實在不足維持生活,慢慢的便在台上說。又過了幾年,便跑到天橋地場上說去了。所以有一般人全管他們說相聲的叫做『叫花子』的。」

    其實,從子弟票友轉變為自食其力的藝人,和流落街頭的「叫花子」完全是兩回事。

  • 相聲的「柳活」屬於學功跟唱哏。它是在天橋「撂地」形成的。

    清末,天橋「撂地」表演的技藝,除練把式、耍大刀、盤杠子、拉硬弓、獨角戲、學口技、數來寶、拉大片、說評書、唱漁鼓外,還有單人做滑稽表演的。這類藝人憑藉巧舌如簧,能說善唱,精於表演,滿足觀眾的娛樂要求。

  • 有關滑稽的演出誕生於清末,由浙江杭州杜寶林在表演「賣梨膏糖」時,說唱朝報新聞添加笑料而成。隨後,江笑笑﹙人名﹚吸取北方相聲、「雙簧」的表演方式,豐富了這種單人滑稽說唱,並由地場轉到戲園子,稱之為“小熱昏”、“獨角戲”。1920年流傳到上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由一人或二人表演的滑稽獨角戲,鼎盛時期擁有一百多個班社。
  • 侯寶林表演「柳活」,緊緊抓住某些著名演員聲腔造型和表演特色,學得逼真、神似,常常是學兩、三句就能要下“好!”來。

    侯寶林最拿手的「柳活」很多,有《關公戰秦瓊》、《戲劇與方言》、《改行》、《三棒鼓》等。其中1962年,《關公戰秦瓊》正式演出,受到廣大聽眾熱情讚揚,可以說是侯寶林表演「柳活」的巔峰,並曾灌製唱片發行國內外。到了1990年10月,侯寶林就以《關公戰秦瓊》獲得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 相聲溯源,其重要性毋庸贅言,然而,不論就整體藝術還是具體的相聲段子,追溯源流都是十分困難的。這裡選擇了包括「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活」在內的十幾段傳統相聲,略予追溯它們的變遷與來歷,旁及當時的社會態勢,作為一種小民歷史的佐證。當然,對於數以百計的傳統相聲數量來說,區區十幾段的比例所佔甚小,只能窺全豹於一斑。
  • 先說這個相聲源流的背景,從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選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廢除。因此明、清兩代,文科考選士每三年一次,考試題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體,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構成。從起股到束股,又分為互相排比的兩段,一共八股。
  • *對口相聲《賣掛票》︰
    1931年《戲劇月刊》第五期刊登鄭劍西的見聞錄,介紹了這麼件事︰
    「譚鑫培晚年,除了堂會,戲館子是不大露的。忽有一次廣德樓日戲,貼他的《碰碑》,午後一點已經把戲園子四周上下,擠個水洩不通。好些人來不及吃飯,買了乾點心充飢,還不敢喝水,怕解溲,就不能再佔老地盤啦!饒是這樣,一張條凳還是擠好些人,只要有好戲聽,也就不覺其苦。」
  • *對口相聲《找堂會》︰
    傳統相聲中以豆腐為表現對象的共有三段,即《磨豆腐》、《豬吃豆腐》、《找堂會》。九十年前,豆腐是最便宜的素菜之一,上不了宴會席面。當時,曲藝藝人組成班社,除了街頭或茶園作藝外,還常常到官宦人家走堂會。
  • *對口相聲《空城計》︰
    《空城計》的來源,是清代著名藝人余三勝的軼聞。王夢生《梨園佳話》載云︰
    「一日,三勝扮演皇帝,引率四內侍豋場,左右應各二人對立,適此時左三右一,三勝以目暗示,冀其改也。詎意始終不悟,無可如何。於是三勝唱完之後,續唱︰『這壁一個那壁三,還須孤王把他搬。』兩句而收場。觀客、後台相率大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