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從賣鹽到賣「水」 副產品讓台鹽鹹魚翻身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8日報導】–傳統產業新契機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胡薏文台北二十八日電)「台鹽的人,都鹹到骨子裡去了! 」一位在台鹽上班超過30年、皮膚黝黑的資深員工表示。這句話是台鹽人最貼切的形容詞,也道盡台鹽人的辛酸。

但是這樣的台鹽,員工從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切入最時髦的行業──賣「水」,而且這個「水」的來源,原本只是製鹽過程中的副產品,沒想到售價居然比鹽還貴一倍以上,同時也賣起讓大家「水」 (台語漂亮之意)的生技美容保養品。台鹽開始朝本業以外發展,才短短3、4年,預估今年非鹽品的部分,營收貢獻將超過 50%,台鹽似乎已經找到轉型契機,鹹魚翻身。

「大家都做了一輩子的鹽,頂著大太陽巡鹽田,皮膚隨便搓搓,都可以搓出鹽來!」這是台鹽人永遠的共同回憶,而且鹽雖是民生必需品,但永遠是開門七件事中最便宜的,而且以前的台鹽,就只會做鹽,缺乏其他資源,只好更加克勤克儉,難怪台鹽人給人的印象,都是標準的「鹹」字。

「台鹽目前有 508名員工,像這位資深員工一樣,在台鹽工作超過25年到30年的老員工比比皆是。但是台鹽目前員工平均年資是 14.72年,是因為改制公司後,重新計算的結果,台鹽員工的實際平均年資,應該在25年以上。」台鹽副總經理黃慶如說。

像這樣的老企業,又是國營企業,要轉型談何容易? 其中有二個轉捩點讓台鹽員工不得不破釜沉舟,一是台鹽民營化後,民國91年,因日照曬鹽人工成本過高,而將 5個「天日曬鹽場」全數劃下休止符,當時台鹽雖與「鹽民」簽有契作合約,但台鹽仍有 100多名員工得負責職「巡鹽田」,曬鹽場劃下休止符,這 100多名的員工生計與出路馬上成了問題。

另一個迫使台鹽不得不轉型的重大變化,則是民國91年,正式開放鹽品自由化,此後台鹽的鹽品,不再是「專賣」事業,對這個50多年來,幾乎都以賣鹽與鹽製品為唯一收入的企業,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鹽品自由進口,企業與民眾對台鹽的採購需求勢必減少,是非常嚴重的危機,也驅使台鹽不得不另謀新出路。

「台鹽想轉型,當然還是跟鹽脫不了關係,首先想到的,就是提高鹽的附加價值,因為鹽原本就有殺菌功能,因此最先想到的,就是添加在清潔用品中,例如洗面乳、洗髮精、牙膏中,而台鹽的產品因為物美價廉,即使不擅長行銷,也都因消費者口耳相傳,使台鹽獲得好口碑,奠立日後品牌形象基礎。」台鹽代理總經理劉中行回憶起當年剛開始試圖轉型,一路跌跌撞撞的過程時表示。

「但更萬萬沒想到,當年的洗髮精、洗面乳洗劑廠,後來更進一步變成專業生技廠,而且所生產的產品,還達到醫療級水準!」

至於台鹽賣水,則是另一個故事,劉中行表示,「當時光是賣洗面乳、洗髮精還是不夠,於是又有同仁把腦筋動到通霄精鹽廠的副產品上,通宵精鹽廠是抽取海水,透過電解法將海水中的鹽萃取出來,除了鹽是主要產品,萃取後剩下的海水,少了鹽,就變成品質相當優良的純水,同時根據實驗分析,分子團比一般水分子小,仍含有微量海洋元素。」

「原本因為是副產品,免費供應員工洗滌、飲用,但有員工建議,何不裝瓶出售,於是大家腦力激盪,就取了個『海洋生成水』的名字,開始賣水的生意。」

台鹽也沒想到,海洋生成水一上市,廣受好評,由於這是製鹽的副產品,必須要先製鹽,才有水可包裝販售,而台灣內需市場,對鹽的需求沒這麼高,如果為了包裝水,而增加鹽的產出,多生產的鹽也沒有出路……,也許是口碑加上「限量」,台鹽海洋生成水供不應求,但是當時的台鹽在沒為鹽找到新出路前,還是堅持不能增加水的供應量。

台鹽積極為新增的鹽品尋找出路,在外銷部分,略有眉目,因此增加包裝水的供應,去年台鹽光是水就生產了250萬箱,平均每天供應近7萬箱。而另外台鹽更沒想到的是,副產品的銷路比鹽更好,而且單價比鹽高出一倍以上! 台鹽預估,今年總營收中,賣水的部分,將可提高到 15%,原本看似毫無價值的副產品,居然成為台鹽轉型的大功臣之一。

而讓台鹽能夠成為幾乎是全台灣員工平均年齡最高、年資最深的「生技公司」,其中的關鍵在於透過美國大廠技術轉移,取得生產醫療級膠原蛋白生產技術,而透過台鹽「綠迷雅」保養品的行銷,讓原本價格「高貴」的膠原蛋白保養品平價化,也把台灣的膠原蛋白熱潮推上巔峰。這也成就了台鹽另一個「水」 (台語漂亮之意)事業。

回顧起這一路轉型的過程,劉中行表示,台鹽都是邊做邊學,但其中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從不放棄創新與研發,從產品的創新研發,到品牌的創新研發,也是台鹽這一路上最大的收獲。

台鹽的生技路,雖然前年一度不敵激烈競爭,滑了一跤,加上鹽品自由化競爭,使得前年僅達損益兩平,不過去年起,又力圖振作,轉向保健食品,去年的獲利,馬上從前年的每股淨利0.06元,衝上1.23元,而今年前 7月每股稅前盈餘已達0.74元,再經過下半年衝刺,台鹽有信心今年可望繳出更亮麗的成績單。

台鹽這一路,被逼著轉型,一步步「摸著石子過河」,台鹽人「鹹」的精神,展露無遺。如果不是「鹹」應該不會想到把製鹽副產品包裝出售,也不會絞盡腦汁,把所有的製造設備與配方結合在一起,對於有限的資源,絲毫不浪費,台鹽能夠鹹魚翻身,「副產品」絕對是重要的契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