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把浴池稱為「混堂」?

作者:心語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53
【字號】    
   標籤: tags: ,

「義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畢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間,主人誚其圖賴,義官憤甚,乃戴紗帽著靴,以帶繫赤身,謂眾人曰:『難道我是這等來的。』」這是明代豫章醉月子選輯《精選稚笑》中所載發生在混堂的笑話。描寫在混堂裡人多吵雜,許多小偷會趁機施展其技,所以洗澡失衣早習以為常,而混堂主人的裝糊塗,卻惹得義官生氣的做出如此好笑的舉動。「混堂」就是浴池、澡堂,也就是俗稱的公共浴室。

那麼為什麼把浴池稱為「混堂」?明朝郎瑛《七修類稿》卷十六上載:「吳俗,甃大石為池,穹幕以磚,後為巨釜,令與相通,轆轤引水,穴壁而儲焉。人專執爨,池水相吞,遂成沸堂,名曰混堂。」意思是在明代吳地浴室,前池後釜,中間有磚牆隔開,池底有管道與釜相通,釜下燃火燒熱水和池中冷水不斷得交流混合,後漸升溫成爲熱湯,名曰混堂。書中並記載了吳地的混堂「男子納一錢于主人,皆得入澡焉。」這也說明了當時混堂門票費是相當廉價的。所以,這種公共浴池是不分寒暑任何人都可洗浴,而當時一般公共浴池都採用這種經營方式,也因此混堂逐漸成為公共浴池的通稱。故「混堂」之名也可說是根據其浴池結構特點而來。

不過,混堂由來還有一說,就是公共浴池為多人合用一池,池水在一天內少有更換的, 因池水混濁不潔而稱之為「混堂」。《笑林廣記.殊稟部.混堂嗽口》上記載︰「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嗽之,眾人攢眉相向,惡其不潔。此人掬水於手曰:『諸公不要愁,待水嗽完後,吐出外面去。』」由此可知,混堂之水向來不潔。

古代出現浴池的歷史可追溯至北魏以前,不過大多由佛寺和宮廷所設。佛寺建浴池為的是供僧尼沐浴潔身侍奉佛事,如北魏楊衒《洛陽伽藍記》中就曾記載了洛陽城西寶光寺的園子中設有澡堂。而民間開設的公共浴池則始於宋代。

宋代時期,民間公共浴池盛行,如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三.團行》:「做靴鞋者名雙線行,開浴堂者名香水行。」又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這秀才不能勾花燭洞房,卻生扭做香水混堂,大海將來升斗量。」浴堂就是混堂,也稱為香水行或香水混堂。「香水行」是因浴池中多放有香料而名之。

在宋代,有些混堂還會雇請專職的揩背人幫客人服務。蘇東坡就曾在泗州雍煦塔下澡堂洗澡後,寫了《如夢令》兩首詞,其中之一為︰「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說的就是混堂裡的專職揩背人。揩背又稱為擦背或助浴,是混堂業發展出來的服務項目之一。@*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皇歷二月二古代稱之為中和節,俗稱龍抬頭。民間傳說,每逢皇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甦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 清代徐珂寫的《清稗類鈔.詼諧類》中,有一篇談及乾隆皇帝南巡時,一日遊天寧寺時,聽說天寧寺住持有不守佛門清規的傳言,於是就詢問他︰「你有幾個妻子?」住持答說有兩個。乾隆皇帝很詫異,又仔細追問,住持解釋說︰「夏擁竹夫人,冬懷湯婆子,寧非兩妻乎?」乾隆皇帝一笑置之。
  •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心語採訪報導)中國泛藍聯盟近日到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實地調查,發現當地官員嚴重貪污腐敗,官商勾結,向開發商索取利益卻又對當地村民補償不到位,強制拆遷之況,引起村民們強烈之不滿。
  •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心語採訪報導)五四運動紀念日前夕,大陸異見人士李金平原打算要去天安門廣場前紀念五四,悼念趙紫陽,卻被國保帶走,至今音訊全無,家人也無法和他聯繫。
  • 現代的衛浴設備中,馬桶是人人天天會使用到的,也給人帶來了很多方便。在《左傳》上記載,公元前581年六月初的一天,晉景公想吃新麥時,突然肚子發脹去上廁所,結果跌入糞坑淹死了。晉景公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在廁所殉難的君主,但這同時也突顯出當時衛生設備的簡陋程度。不過,也因此便器才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逐漸的創造改良出各式的便器。
  • 原來“買東西”這個名詞還有這樣一個典故,未收到這篇故事前,還真是搞不懂為何會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看了這篇故事后,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樣一段插曲呢,古人的智慧真是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 黃帝夢中之人轉生老子?印度人和希臘人同宗?一陣大風帶來的奇跡,真實的歷史,超越你想像。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王勃從滕王閣高處臨觀秋景,所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瑰偉絕特的景色就來自初唐上元二年(675年)九九重陽日。共賞九九重陽詩詞的名篇佳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