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二十五日電)「真正的創作從現在才開始。」今年獲得行政院文化獎章的馬水龍,談到獲獎後,他仍會持續四十年的音樂創作工作,維持「老樣子」,繼續作曲,因為創作是他最大的志趣,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主軸。
二十五日是屬於馬水龍的日子,台北藝術大學在頒獎典禮的同時,也在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廳演出馬水龍的管風琴獨奏「展技曲」、古箏獨奏「尋」及「梆笛協奏曲」三首作品,同時舉辦馬水龍的影音作品展。
獲得行政院長蘇貞昌親自頒發的行政院文化獎章表揚,但馬水龍仍謙虛的表示,這獎項也是屬於所有文化藝術默默耕耘的人,我只是其中之一。
他也提到最大願望是希望國家除了經濟繁榮、政治社會安定,就是希望社會可以更和諧美好,也要更有一點品味。
出生於雨港基隆,馬水龍自1959年,二十歲時進入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就和音樂結下不解之緣,之後並於1972年,三十二歲時獲得西德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赴德留學,追隨席格蒙教授學習作曲。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指出,馬水龍擅長以傳統音樂為本,運用西方嚴謹的作曲技巧,創作出一首首既涵容東方底蘊,又具有西方嚴謹作曲技巧的作品,也擅長將視覺美學導入音樂創作,並強調「用耳朵聽見畫,以眼睛看見音樂」的概念。
此外,他總是藉由創作來關懷、禮讚他所熱愛的鄉土與同胞,作品深獲台灣樂界的肯定與讚揚。
馬水龍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受到肯定,他也是第一位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行整場個人作品發表會的東方人。「紐約時報」曾於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刊出樂評家Bernard Holland的評論,「綜觀馬水龍先生發表的作品,他突破了東方與西方音樂的藩籬,揉合了雙方音樂不同的表達手法與傳統特質,予以平衡處理,成功地表達他自我文化的內涵與思想,而不落於俗套。」
除了悠遊於音樂創作領域之外,馬水龍對教育界也卓有貢獻,他曾於擔任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創系主任、教務長及院長期間,多方開設與傳統音樂、藝術相關的課程,以避免藝術學院的音樂系落入全盤西化的窠臼中。
但接手行政事務十多年的時間,忙碌的行政事務讓馬水龍覺得藝術創作力好像快枯竭掉了,因此毅然絕然辭去校長職務,並到美國紐約進行學術交流,再回到創作的領域。
現在的馬水龍悠遊於音樂創作世界中,十二月中旬將和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合作,舉辦馬水龍樂展,其中就有兩首曲子首演;馬水龍說,其中一首是古箏協奏曲、另一首是以他登玉山經驗而創作管弦樂和男聲合唱曲。
他談起2003年時初登玉山,對這座台灣的「聖山」很震撼,因此以這樣的背景,加上原住民中鄒族和布農族的元素,創作這首曲子,目前他正進行這首曲子的創作過程,將於年底首演。
笑稱自己之前欠的「曲債」太多,現在仍在一一償還,坐在一旁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也說,馬水龍二十多年前就說要為打擊樂創作曲子,到現在尚未兌現;馬水龍直說,一定會的,打擊樂的變化無窮,創作打擊樂曲也一直是他的心願。
他並借用美國一位名指揮家伯恩斯坦在哈佛演講時的話「只要藝術和文化存在,人類就有希望了。」鼓勵大家不分彼此,一起為美麗的台灣加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