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山嶽仙跡探微:雁蕩山—東南第一山

牟梅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在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有一座兼有泰山之雄偉、黃山之挺秀、廬山之飛瀑、峨眉山之煙雲的名山:雁蕩山。按照地理位置來分,雁蕩山系分為北雁蕩山、南雁蕩山、西雁蕩山(澤雅)和東雁蕩山(洞頭半屏山),通常人們所指的雁蕩山為位於樂清東北部的北雁蕩山。它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8公里,總面積為450平方公里,最高峰為百崗尖,海拔為1150米,以峰、洞、瀑、嶂稱勝,有102奇峰,66洞天、27飛瀑、23嶂巒之說。因為其靈秀的風光,雁蕩山被譽為「東南第一山」。唐朝詩人顧況在《仙遊記》中稱雁蕩山為桃花源式的「人間仙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擲筆而歎:「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
據說,雁蕩山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故名。

如此靈秀之處,自然也是修煉人選擇修煉的佳所。據說,西周時王子晉成仙後曾騎鶴飛臨此山,十分喜愛雁蕩山的美景,便在此駐腳,一連吹了九支曲子。下山後他在小溪中洗了玉簫,才又跨仙鶴離去。現在的仙橋景區就是仙人飛臨之地。

大概在南北朝時,佛教傳入雁蕩山。不過,佛教在此的真正興起是在唐朝。相傳,雁蕩山的開山祖師是如來佛的弟子、十六羅漢中排位第五的諾詎那。釋迦佛曾告訴諾詎那:「你將在一個山水絕妙的地方建寺,那個地方用花名做村名,用鳥名做山名。」後來,諾詎那帶著三百弟子雲遊天下,找了好多地方都沒有找到這個去處。一日,他來到雁蕩山下,但見此處憑海臨風,奼紫嫣紅,花香鳥語,心中暗暗高興,便詢問當地的一位老者該地和該山的名字。老者回答說,這個地方叫芙蓉村,山叫做雁蕩山。諾詎那終於找到了釋迦佛預言之地,於是他領著弟子們進山開始興建寺院。佛教自此興盛。諾詎那後在大龍湫觀瀑坐化。人們因此尊奉他為雁蕩的開山祖師。諾詎那之後,有許多僧人在此修行,在宋時達到了鼎盛時期。

雁蕩山的寺廟自唐時開始修建,宋時除了修葺還建造了更多的寺廟,有十八古剎、十六亭、十院之稱。比較有名的有靈峰寺、白雲庵、靈巖寺等。雁蕩山有許多奇景和仙跡,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全山共分為靈峰、三折瀑、靈巖、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八個景區,其中「二靈一龍」(靈峰、靈巖、大龍湫)被稱為「雁蕩三絕」。

從山腳,經石門潭、東石樑洞、謝公嶺,就可以看到靈峰。靈峰與旁邊的倚天峰緊緊相依,白天遠遠望去,好似參禪的雙掌合十膜拜,故名合掌峰。靈峰中有觀音洞,由大懸崖凌空夾峙而成。洞內有佛寺依洞而築,共分九層,號稱九重天,裡面供奉著觀音菩薩,周圍的洞壁上擺了大小不一的佛像。洞內有「洗心」、「漱玉」、「石釜」三泉。相傳有一天,一個僧人在此修煉,當他唸經時,岩石上的水滴一點一點的滴下來,他卻稱之為「洗心」。當刺籐滑破了他的臉時,他也不覺的痛。他的虔誠最終感化了來欺侮他的狐狸、蜈蚣精和狼。

合掌峰巨壁的左側縫間有一個手指大的活像觀音菩薩的石像,人們稱它為「一指觀音」。根據民間傳說,它與觀世音菩薩還有淵源呢。一天,觀音菩薩坐在蓮台飄過雁蕩山上空時,看到山中煙火沖天,鞭炮震天響,就化作一個老婆婆下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人們正在觀音洞裡用檀香木浮雕刻菩薩的像。而要完成這個佛像,需要990斤銀子。於是,化作老婆婆的菩薩找到方丈勸他不要這樣做,因為是勞民傷財。方丈不聽,還說:「修行人,只求超脫凡塵,為什麼還要計較錢財呀?」並責備老婆婆「燒香拜佛空念一世經」。誰知方丈話沒說完,合掌峰間刮起了一陣狂風,把未雕好的檀香木觀音像刮的無影無蹤,觀音洞內則落下來一串串珍珠。在人們去撿時,珍珠又變作水珠流走了。此時空中傳來聲音:「誠不誠,看真心;塑巨像,害死人!」而那未雕成的檀香塑像,則越變越小,最後只有九寸九分九長了,貼在了縫隙間。而方丈趴在地上,也一動不動了。

元代文學家李孝光曾寫道:「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巖。」靈巖有奇峰麗石,其中小龍湫、臥龍谷靈秀奇詭的美景美不勝收。

雁蕩山有許多瀑布,有名稱的達十八處,最著名的是大龍湫,湫即為「瀑」的意思,瀑高190餘米,其磅礡的氣勢令游者歎為觀止。「雁蕩自奇,不附五嶽;龍湫所注,別為一川」。雁蕩的開山祖師諾詎那就在此坐化。

還有雁蕩山最北端的仙橋景區,除了仙人王子晉騎鶴飛臨之地外,還有仙亭山、仙人洞、仙溪,都與仙人有關。

如果說北雁蕩山是佛家修行之地,那麼南雁蕩山則是浙南的道教名山。南雁蕩山最高峰為明王峰,海拔 1070 多米。道教在此興起大概是在中唐,兩宋時發展興盛,元明達到頂峰。主要道教派別是以仙姑洞為主流的正統龍門派,一是以五十丈宮為主流的天師道正一派。道教聖跡有仙姑洞、怡心院、三台道院、五十丈宮、東樓隔宮等。

仙姑洞,又名西洞,位於碧溪以西,西山之腰,唐時稱「石室」,宋時方稱「仙姑洞」,始建於南宋孝宗隆興年間(1173)。正殿供奉著朱氏仙姑坐像。據《仙姑寶卷》稱,朱仙姑名「蟬媛」,家住鬧村,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朱璧登之女。她幼時就不食葷,聞魚便吐,見肉便嘔。她八歲能文,十歲能詩。待長到十六歲,其父母把她許給大財主劉百萬做媳婦。但她一心向仙,堅決不同意這門婚事。她拜白水漈老道姑為師,父親率人一把火燒掉茅庵,但蟬媛並未因此轉意。她離開白水漈到南雁西洞繼續修道,她夜間織麻,日間採藥,自食其力。有一年,瘟疫流行,她用草藥治好三百多人,連三個已經死去的孩子也被救活了。一個月夜,朱蟬媛突然不知所蹤,人們都說她已升仙了。人們為了紀念她,就在她修行的洞中,修建了道觀。

明代文人章元梅曾有詩《望雁山》,讚美了雁蕩山的雄偉奇特。

雁山高與海天接,海雁南飛古蕩秋。
雁飛一夜渡海去,雁蕩之峰何邃幽。
四十九折盤鳥道,三千餘尺飛龍湫。
芙蓉面面削寒玉,長使騷人舉目愁。

──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五台山歷史悠久,歷朝皇帝、皇后遣使朝拜五台山者,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比如,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繼供,不可悉記矣。」

  • 唐朝初年,開始有修道之人現身於此。《武夷山志》記載了道士許碏的故事。許碏是唐時的高陽人,先在王屋山學仙,後遍游名山。他曾經來到武夷山絕頂,並留下「許碏自峨山尋偃月子到此」的字跡。據說他後來飛升而去。五代時有道士李良佐長居此山,後在此坐化。
  • 在唐代之前,九華山被稱作陵陽山、九子山、幘峰等。其山名最早的記載是在漢代。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陵陽縣,才有了陵陽山的記載。後來又因為有九座雄偉的山峰,故名「九子山」。
  • 位於江西省樟樹市清江縣的閣皂山,是武夷山的支脈,綿延二百餘里,共有99座山峰,主峰凌雲峰海拔807.5米。因其風景優美,頗有靈氣,而成為道教靈寶派的祖山。據說由仙人郭真人掌管。
  • 古人認為嶗山「三圍大海,背負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勝境也」。李白有詩《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開篇即記述了在嶗山遇仙之事。
  • 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的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其山勢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佈著許多壑谷、巖洞、瀑布、溪澗,景色奇美。
  • 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它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濟水的發源地。其山勢雄渾,平均海拔1715.3米,它有三十六座奇峰秀嶺,二十八個神洞名泉,主峰天壇峰,更是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在王屋山。現在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在王屋山南面的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了一條很大的山口,這大概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所在。
  •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東部,綿亙於天台、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台縣境內則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諸山。元末明初的《天台山志》記載:「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壟、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九云:「天台山,自縣北二(疑'二'當為'之'——引者注)神跡石起,歷國清、赤城、桐柏,至於華頂,皆名天台,實一邑諸山之總號,一名大小台山。」其主峰華頂,海拔為1094米。
  • 奇峰林立、怪石嶙峋、蓊嶺蔥鬱的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面積3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數十座,其主峰翠屏峰海拔為2123米,山下峽谷與河流交匯,形成虎踞龍蟠之勢,素有「西真奇觀」、「西來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
  • 風景以「雄、秀、幽、奇、絕」著稱的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里。雞足山又名九曲巖。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