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國城市神貌與發展(四)商朝時期

作者:雅慧
font print 人氣: 3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商朝

商朝(約西元前1600-1046年)繼夏而起,根據《史記》記載,從成湯建國到商紂亡國,共傳三十代,前後六百餘年。商的祖先是契,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從契到成湯的十二代之間,曾經八次遷都。到成湯時才又定居於最初的起源地亳(bó,河南商丘)。成湯登帝位後將都城西遷至今日的鄭州,仍命名為亳。大約有150~200年之久,商都一直在亳,僅次定都於殷的時間。之後又遷都六次,在西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

當時並沒有把這個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稱作「大邑商」,周滅商後,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獵區殷原這個「殷」地名稱呼商朝人,所以後來才將商稱之為殷,或稱殷商。為擺脫政治動亂和災害困擾,商朝多次遷都,是歷史上遷都最頻繁的王朝。

在甲骨文中有「中商一大邑商居土中」之說,「土中」即四方的中心。傳統的「擇中」思想由精神層面上的「天子所居為中」,演變成選擇物質層面上的領土中央為都城。如前所述,商朝因避動亂而多次遷都,選址以軍事防禦為考量。」

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吳起認為夏桀與殷紂之都皆由山川所環繞,為形勢險要、易守難攻之地。但地理上的優勢並無法庇護暴君之不受推翻,相反的,唯有勤修德政,才能使天下太平,四方來附。

盤庚遷殷

盤庚是商朝中期的賢君,他遵循商湯以德化人的治國之道後,扭轉了商王朝的頹勢,使之再度強盛,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的一個巨大的轉捩點,從此商王朝結束了屢次遷都的動盪歲月,迎來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考古發現,出土的殷墟尚未發現有城垣的遺跡,首都沒有城牆作保護,卻能屹立約270年之久,由此可知德治始能令國家長治久安。商朝的歷史裡有多次國勢衰微後又重新振興的情形,皆與帝王的修德行善有著直接的關係。

商都結構  歷代都城建築的先河

商朝的都城以早期的亳和後期的殷為代表,現代考古界推測亳就是當今的鄭州,而殷則位於安陽小屯一帶。鄭州商城的面積達25平方公里,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座王都,也是歷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

在鄭州商城發現外、中、內三重相套城牆,布局嚴整,是一座具有一定規劃布局的都城,開創了歷代都城建築的先河。考古發現,鄭州商城不僅有城牆、護城河,還利用湖泊作為防禦設施。內城裡有巨大的宮殿群,四周迴廊圍繞,中間有九室的重簷頂大型殿堂。在城郭內則發現大規模的鑄銅、製骨及製陶的作坊遺址,表明鄭州商城的各種手工作坊已頗為發達。

盤庚定都於「殷」之後,使商代早期四處游移的都城有了定所。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曾提到周公將其弟康叔分封在「河淇間,故商墟」(《史記.衛康叔世家》),都城「殷」所統轄的區域範圍,位在今日河南省北部黃河故道與淇水之間、洹河兩岸的地區(稱為「殷墟」或「商墟」)。

根據「殷墟」出土的遺跡判斷,殷都沿著洹河兩岸發展、綿延十餘里,周邊並無城牆,只有一道大溝作為防禦設施,與彎曲的洹河成環狀防護都城。殷都城功能劃分相當明確,具備鄭州商城都城的構成要素如宮室、供水設備與排水系統、各式作坊、民居建築等。

都城中心區為宗廟宮殿區,宮殿台基的方位或正南北、或正東西,各座基址大致排列成行,東西南北相對,呈現出四合院的布局格式。圍繞著中心區,呈環狀放射性密布著許多族邑民居及手工業作坊,民居建築群也具備了廳及四合院的特點。商代築牆時是用版築。即橫放兩塊木板,板外櫬以木柱,版內填土用杵搗緊,築好後再將木板及木柱拆掉。

西北方則是王陵區,共發掘十三座王陵大墓以及數千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有座空墓,推測是紂王在生前為自己所建,但因為暴政招致天怒民怨,死不得葬。

道路與商人、商業

殷都有發達的道路系統。在殷墟博物苑的展廳裡,八.三五公尺寬的車道上,四道車轍和兩側的便道清晰可見。商代的交通發達,已普遍使用車輛,如此帶動買賣的活躍,貨物交易因而被稱為「商業」、從事交易者則被稱為「商人」。商朝的商業已十分發達,根據《六韜》記載,「殷君善治宮市,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市場內販賣各種來自各地的貨物,玉器的材料被證實來自新疆和田;被稱為「檔案」的刻有甲骨文的龜甲,產地遠在今天的馬來西亞。

商人的卜與祀

根據《尚書.盤庚》記載,盤庚在遷都前作了很多準備工作,包括在確定都城方位時,使用圭臬等測日影的工具定向。此外,由於「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小戴劄.表記篇》),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觀念影響下,殷人盛行使用龜甲來求神問卜,舉凡戰爭、動土、遷移、婚嫁、出行等,無一不先通過卜筮徵求神靈的指示。刻於龜殼與獸骨上的問卜文字就是傳世至今最早的中文--甲骨文。

建城遷都乃王朝之大事,事關國運興衰與民生大計,更是馬虎不得,必須反復問卜才能動土施工,所以從流傳下來的商代甲骨上可以發現 「子卜,賓貞,我午(作)邑」,或「乙卯卜,命貞,王乍(作)邑」等,而史書也記載了盤庚在昭示決定時,強調「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天帝將授命我們在此建立新都,永遠興盛),「非敢違卜」。

商人敬天還表現在頻繁的祭祀上,在開工動土前、房舍奠基、安置城門等等工程大事時,都要舉行祭祀。占卜與祭祀的傳統延續後世,成為擇地建宅的一部分。

《史記.殷本紀》記載了商湯登帝位後全國連年大旱,商湯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禮,祈求天帝除旱下雨,是為「郊祭」的由來。七年求雨不果,史官們占卜後說:「祭祀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作祭品。」 商湯說:「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為民,怎能去焚燒人民? 用我來代替吧!」命左右把祭祀的柴火架起來,向上天禱告,然後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點火,突然烏雲四合,大風乍起,大雨驟降。這就是歷史上的「湯禱桑林」。人們都認為正是湯的為民犧牲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由這段記錄可以得知,商朝存在以活人活物祭祀的習俗,雖然商湯賢德愛民,捨己以殉,卻也無法廢除這個惡習。活祭與殉葬的習俗到商代中後期越演越烈,考古發現,甚至連建築物安置地基前都要先以活人獻祭,如此違逆人道的做法,也是導致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殷商的滅亡

殷商和夏朝覆亡的經過極為相似,殷商的最後一個君主紂也如同夏桀一樣,殘暴奢侈、荒淫無度、迫害忠臣百姓。《史記》記載商朝的都城在紂時「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離宮別館」。他大興土木建鹿台、做「酒池肉林」以供淫樂,而百姓卻不得安食,民怨載道。紂的暴行,也引起了上天的震怒。據《淮南子》載:「殷紂時,嶢山崩,三川涸。」 史籍在解釋地震原因時說:「紂王無道,故嶢山崩而薄落之水涸。」 此時周武王修德使萬民來附,率領諸侯討伐無道之夫,終於代替商朝取得天下。@*#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天圓地方宇宙觀具體顯現在三皇時期的聚落建築型態上。目前出土的這個時期的聚落面積通常不大,年代較久遠的聚落多呈圓形或不規則的環狀,後來漸漸多為四方形,方形的城鎮自此成爲中土最普遍的城市形式。當時的聚落不僅已經形成城鎮的規模,其內部更具備了城市規劃與功能分區的痕跡。神農氏時期已經有市集。
  • 黃帝時代「築城邑,造五城」。天子居所有聚落之「中」,被稱為「都」,其他的聚落則稱爲「城邑」。城邑依照城主身分的尊卑來分等級,由此可知,在黃帝時代不僅已經存在著城鎮,且各城鎮間已經區分出規模等級。舜的時代,大道行聚天下成都邑。三皇五帝時代啓迪先民「天圓地方」的觀念與「擇中」的思想及道德規範和修煉回歸文化。
  • 夏朝國祚約四百七十餘年,夏朝的領土分域管理和城鎮建設發明與治水的歷史有密切的關聯。夏朝城鎮建設,比如城郭、磚瓦、排水溝渠系統等等都是領先的發明,還有中國建築座北朝南的座向方位的特色也起源於夏朝。
  • 6月30日開始,南方暴雨引發的洪水已波及長江、珠江西江流域。湖北、江西、湖南、江蘇、廣西、貴州等省份,多個城市再度出現「看海模式」。有評論質疑「為何年年防澇,卻又年年『看海』」?
  • 宏偉典麗的故宮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群,且蘊含的出色工藝技術真不少,除了排水、耐震的建築工技成就之外,紫禁城三大殿的「金磚」的燒造工藝也是口耳相傳的奇技。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地上的地磚並非真金,卻有「金磚」的稱號,是什麼條件淬煉出來的呢?
  • 故宮紫禁城的傳統建築耐震神技令西方專家歎服!(fotolia)
    北京故宮紫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故宮不僅是世上現存最大的木建築群,而且擁有一項誇世的建築成就,到底是什麼呢?
  • 風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處都精心設計。天安門是仙凡兩界通道?皇帝為什麼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斬龍脈事件,誰笑到最後?為什麼袁世凱的「龍座」要後移三米?紫禁城中軸連接泰山?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