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角樓
北京舊城中心的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6年),為明清兩代的皇宮。矗立在圍繞故宮的宮牆四角的建築-角樓雖然無法和豪華的宮殿相比,但它的建築構造精巧無雙。當初明朝皇帝朱棣修紫禁城時,工匠們在角樓面前犯了難。皇家的等級注定它的梁、柱和脊都得高於過去的規制,組合起來還得有整體感,各個角度看著還得美。大家左思右想沒有辦法。
一天一個工匠到茶館喝茶,一會兒進來一個白鬍子老人,手裡拎著一個蟈蟈籠子,工匠看這個籠子編得非常精巧,就想賣下來回家琢磨琢磨。工匠當時身上沒有帶零錢,等他換錢回來,老人已經不在了,留下話說讓工匠把籠子拿走。工匠回家後盯著籠子左看右看,突然明白了,這籠子的構造正好能用在角樓上,一數,正好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大家都說這個白鬍子老人是魯班爺顯靈了。北京老一些的人都知道這事。
山西晉祠聖母殿
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內的聖母殿,殿高19米,整個殿宇富麗莊重、雄偉壯觀。引人注目的是,晉祠聖母殿內沒有一根柱子,殿內顯得十分寬敞。
宋朝年間,朝廷下旨要在晉祠內修建聖母殿,聖母殿內還要擺放43尊塑像。眼看著朝廷限期交工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工匠們還是沒有想出好辦法來,大家焦急萬分卻又不知所措。突然有一天,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來到了工地上,擺弄起工地上的碎木料, 左一搭,右一搭,最後竟搭起一座微型殿堂模型,而且殿內竟沒有一根柱子,原來老人巧妙地將整座殿宇的受力點放在四周的廊柱和簷柱上了。
工匠們一看,這正是他們要的聖母殿,再一看那個老人已經沒有了蹤影。有人說,這位老人是魯班顯靈。聖母殿採用「減柱法」營造,殿內外共減去16根柱子,以廊柱和簷柱承托殿頂屋架,因此,殿內沒有一根柱子,殿前廊和殿內顯得十分寬敞。為了紀念化身為老人指點匠人的魯班,人們在離聖母殿不遠的地方建了一座魯班廟。
頤和園十七孔橋的龍門石
十七孔橋是北京頤和園裡最大的一座橋,相傳,在乾隆年間修十七孔橋的時候,請來了許多能工巧匠。有一天,修橋工地上來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頭兒,頭髮長的過耳根,臉上的土有一個銅子厚。他背著工具箱子,一邊走一邊吆喝:「誰買龍門石!誰買龍門石啊!」 工地上的人看他那骯髒勁兒,都以為他是瘋子,誰也沒搭理他。
這個老頭,背著工具箱子離開了工地,往東走到六郎莊一棵大槐樹底下,呆住不走了。他夜裡就睡在樹底下,每天雞叫頭遍起身,掄起鐵錘,叮叮噹噹鑿他那塊龍門石。 村西住的王大爺好心,讓他搬到自個兒家裡來住,整整住了一年,老頭兒也叮叮噹噹一天不停地鑿了一年龍門石。走的時候把這塊石頭留下了。
頤和園裡修建十七孔橋的工程快完工了。沒料想到,橋頂正中間最後那塊石頭,怎麼也鑿不好、砌不上。這時候,有人想起了那個賣龍門石的老頭子,工程總監找到那塊龍門石,這塊龍門石砌在十七孔橋上,不偏不斜,嚴絲合縫,龍門合上了!橋建成了!大伙都明白了:「這是魯班爺下界,幫咱們修橋來啦!」
北京十三陵的石坊
北京十三陵是明朝所建,陵區的石牌坊高逾4 丈,每根石柱均重上百噸。傳說,當年修建石牌坊的工匠們費盡氣力立起了石柱,卻無法將夾柱石架上去。交活期限臨近,工匠們無奈,只得燒香乞求魯班爺點化。
幾天過去,不見魯班顯靈,卻來了個衣著破爛、撿糞的老人。攀談間,工匠們向老人討主意。老人說:「我是個土沒脖子的人了,還能有什麼法兒!」說完就走了。工匠猛醒,老人是讓他們用土囤的辦法。於是先用土埋住石柱,形成斜坡,再順坡將夾柱石拉上架好,石坊終於得以按期完工。
大家正不知老人是何方人氏,卻見天上飄過一朵白雲,上面站著那位老人。工匠大悟,原來是魯班師顯靈。
山海關的城牆
現存山海關關城城牆周長4796米,不算牆面之上的垛口牆、女兒牆,平均牆高11.6米,城牆頂部比較寬闊,一般寬度為12米。關城的東城牆供旅遊者參觀,但這裡的城牆有一段約七、八十米的城牆缺口,僅存牆體的下半部分,這是近年來由於出現了裂隙險情而被人工拆除的。
被拆除的這段城牆很怪,歷史上經常莫名其妙地倒塌。明初修築山海關城時,這段城牆屢修屢塌,工匠們想盡了辦法,深挖地基,地基下面還打了密密實實的柏木樁,都無濟於事。延誤了工期是要治罪的,從監工的官員到工匠都心急如焚。這時,工地來了一個誰也不認識的鋦鍋老人,圍繞著工地不停的麼喝著:「鋦大傢伙!鋦大傢伙!」心緒煩亂的築城軍民拿來了大瓦盆,老人搖搖頭說: 「小!」又抬出了工地煮飯的大鐵鍋,老人還說小,工匠們不耐煩了,往城牆上一指,「嫌小把城牆裂子給鋦上!」老人說:「好哇!」他讓人們準備十八根長丈餘、寬三寸的大鐵扁擔,城牆裡、城牆外各九根,中間穿插長鐵條拉住固定,將這段城牆牢牢地鋦夾在一起,城牆也就固定住了。這位沒留下姓名的老人被人們傳為是魯班「顯靈」,來救即將因為延誤工期而治罪的工匠。
公元1958年「大煉鋼鐵」時,這十八個鐵扁擔被拆去煉了鋼鐵。上個世紀80年代再修長城,沒有了鐵扁擔,這段長城又屢次出現大裂縫。為了安全,只好把這段城牆拆除了。
【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