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十日電)六十二歲、曾任職證券公司副總的歐先生,六年前診斷罹患憂鬱症,不過接受憂鬱症治療長達四年,忘東忘西的症狀一直沒有改善,輾轉換過數家醫院,才發現原來是罹患失智症。醫師提醒,失智症除了一般典型的記憶力減退症狀外,還可能有憂鬱症狀,因此常被誤診。
擁有高學歷,當過老師,也曾任職證券公司副總經理的歐先生,是在六年前,開始出現忘東忘西、經常重複交代同一件事的情形,飽受這樣反常症狀困擾的他,心情越來越差,最後不得不到精神科看診,經醫師診斷為憂鬱症,接受藥物治療。
不過,服用抗憂鬱劑長達四年,歐先生的憂鬱症狀沒有改善,忘東忘西還越來越嚴重,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足足得花二倍的時間才到家,歷經好幾次轉院、換醫生,才被神經內科醫師診斷找出病因是「失智症」。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獻宗表示,失智症除了一般人熟知的記憶力減退、分不清人事時地物的症狀,還可能伴隨許多情緒如懷疑、憂鬱、暴躁、妄想、幻覺等,尤其有相當比例的失智症患者因伴隨有憂鬱症狀,常被診斷為憂鬱症來治療,結果往往白繞一大圈。
根據統計,台灣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比率,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約百分之五,七十五歲以上為百分之十五,八十歲以上更高達兩成;全台失智症患者目前預估約有十三萬人,至二0五0年時,預計將高達六十六萬人。
陳獻宗說,失智症的警訊包括簡單的事情卻無法正確做判斷?對活動和嗜好的興趣降低?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和陳述?忘記正確的月份跟年份?至於發病原因,則可能來自腦部退化、腦血管病變、腦瘤、細菌或病毒感染,民眾不可不留心。
如果想預防失智症,職能治療師柯宏勳說,多動腦是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及延緩失智症惡化的最佳方式,鼓勵老人家不妨從日常生活可接觸的事物做練習,像打麻將、玩撲克牌,都是非常好的「頭腦體操」,可以同時訓練配對、記憶、分類、排序等多樣認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