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 寺廟建築之屋脊有分為三段,稱為三川脊,包括較高的中脊及兩側較低的小港脊,有起翹的燕仔尾。脊堵主要分為上下馬路及脊肚部分,堵肚通常做八仙、人物帶騎、花鳥、雙鳳牡丹等裝飾;上馬路及下馬路,常裝飾花草、水族動物及四獸。
▲三川脊
垂脊 又稱規帶,是屋頂上前後隨瓦垂下的脊,末端有的順勢作鳳凰、水龍、鯉魚吐水、卷草等裝飾,並都隨脊線滑下後又向上揚起,極富旺盛的生命力。
排頭 又稱牌仔頭,位在垂脊末端,作成盤子狀托住各種剪黏、交趾陶裝飾,亦有增加重量以防屋簷被風吹起的作用。常做為文武人物齣頭。
▲垂脊與排頭
山牆 護室左右兩側,上端像山形的牆壁稱「山牆」,因為外形狀如馬鞍,所以有稱「馬背」。
山花 位在正脊與山尖接角上的部位,台灣俗稱「鵝頭墜」,多做泥塑或剪黏,題材有螭虎對、蝙蝠、摺巾、磬牌等裝飾。
▲山牆山花
抱鼓石 又稱石鼓、石球,位於中門的兩側,功用為穩固門柱的構件,上部形狀如鼓,下部有台座。
石枕 方整如箱,亦稱石盾、門箱,本省又稱乞丐石,置於廟宇三川殿邊門,同為加固門框功能。
▲石枕
石獅 多置於中門兩側,功能與抱鼓石相同,另有趨吉辟凶的作用。
柱珠 亦稱「柱礎」、「石珠」,為柱子下露出地面之礎石,其功用是防止木柱與直接與地面接觸受潮,亦具美觀效果。
壁堵 匠師將傳統建築的立面牆,擬人化分成數段,每段稱堵或垛,由上至下依次為水車堵、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且各堵均有其慣用的題材及表現方式,因此有些牆堵就以其所雕之題材命名,如寺廟皆有的「龍虎堵」「花瓶堵」「麒麟堵」等。
▲水車堵、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
棟架 指傳統建築中屋架各部位之木構件,棟者亦「柱」,以棟架抬起屋頂,方式有抬樑式、穿斗式等。
柱 垂直支撐棟架構件,常見形式有龍柱、花鳥柱,人物柱、蝙蝠柱、楹聯柱等。
通樑 為棟架上前後橫向連通的樑材,由下而上有大通、二通、三通。
瓜筒 立於通樑上的短柱,形狀雕成瓜,有加強穩定,將屋頂重量傳遞到樑上。造形種類有矮胖的稱金瓜形及瘦長的木瓜形等。
托木 亦稱插角、雀替,常置於柱與樑交角處,用來強化結構,題材有鰲魚、飛鳳、瑞獸、花草、人物等。
▼棟架、柱、大通、二通、三通,通樑上有四瓜座與一斗座,樑柱交接處有托木
斗栱 「斗」與「栱」為兩種在柱子上端的樑件,是中國木構件建築最大特色,斗多是立方體,栱為水平木條,斗上接栱,栱上接斗,以承受穩定且能傳遞屋頂的重量,漳州派匠師喜做螭虎栱,另有關刀栱、如意栱、鳳形栱、象鼻栱等。
▲層層斗栱
斗座 承托穩定斗的構件,讓屋頂的重量傳遞到屋牆或柱子上,常見雕獅、象、花草等吉祥造形。
▼瑞獅斗座
員光 也稱通【木隨】,是位於步口通樑下匾長形木構件,具穩定樑柱間直角的功能,部位明顯,為重要的裝飾處所,常雕人物、花草等。
▲員光
吊筒 亦稱垂花,是懸吊在樑下的短柱,可將屋頂的重量以槓桿平衡的原理,分擔後再傳到柱子上。常見有白菜、倒墜蓮花、牡丹、花籃等,變化多樣造形豐富,裝飾效果非常強。
豎材 用來遮飾吊筒中段上榫眼接縫處,無結構功能。習見做倒爬獅子人物故事及八仙等。
▲吊筒與豎材
御路 廟宇在正殿台基正前方中央,位於台基與地面之間,置斜坡石塊,稱御階、龍陛,在台灣也稱斜魁,即另一種形式的台階,原為方便神轎出入而設,常做雲龍高浮雕。
▲御路
轉載自《台灣傳統建築裝飾圖鑑》貓頭鷹出版社@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