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慶祝升官稱為「燒尾」?
唐朝劉肅《大唐新語‧公直》上載︰「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書中所記載「燒尾」的意思,是說唐朝大臣初拜官時,為了表示感恩,就向皇帝進奉食品。又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燒尾》中有:「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這裡「燒尾」的意思是指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那麼,為甚麼慶祝升官要稱為「燒尾」呢?
從上述的兩本古籍所載,可見唐朝的「燒尾」宴有兩種,一種是大臣高升時設宴向皇上獻食;另一種是士子登第或官吏榮升時,設盛宴置酒饌與好友同僚一起慶賀。而「燒尾」名稱的由來則有三種說法。
據《封氏聞見記‧燒尾》上載:「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說者謂虎變為人,惟尾不化,須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體氣既合,方為焚之,故云燒尾。一云新羊入群,乃為諸羊所觸,不相親附,火燒其尾則定。」其中一說是老虎變成人時,尾巴仍存在,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變成人。所以,開始當官的人就像老虎變成人,尾巴還在,等到符合人的稟性氣質時,就燒掉尾巴,稱為「燒尾」。另一說則是新羊剛加入羊群,會被群羊觸犯而不安,只有將新羊的尾巴燒掉,才能被接受。就像人從平民晉升到士大夫階層,有如新羊進羊群般,一時難以適應,故需燒尾求安定。
又宋朝孔平仲《孔氏談苑‧燒尾宴》上載:「魚躍龍門,化龍時,必須雷電為燒其尾乃化。」這是第三說,意思是鯉魚躍龍門,必須要有天火(雷電)燒掉它的尾巴,如此才能轉化成龍。此種說法是比較正確的。
其實燒尾的典故是來自於「魚躍龍門」。龍門是地名,又叫禹門口,相傳是夏禹治水時所開鑿。龍門位於山西省河津縣和陜西省韓城縣之間,其形如門闕,故名。每年春季時,黃河鯉魚溯水上游,但龍門水湍急,鯉魚實難以游過。在歷經多次逆游仍無法越過龍門時,鯉魚便改以跳躍方式過龍門,能躍過者,隨即遭雷電襲擊,尾巴被燒掉,進而變成真龍。
因此,人們也常以魚躍龍門來形容一個人的地位快速高升,也有象徵前途遠大,官運亨通之意。@*
責任編輯:王愉悅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