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古代慶祝升官稱為「燒尾」?

作者: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1691
【字號】    
   標籤: tags:

唐朝劉肅《大唐新語‧公直》上載︰「公卿大臣初拜命者,例許獻食,號為燒尾。」書中所記載「燒尾」的意思,是說唐朝大臣初拜官時,為了表示感恩,就向皇帝進奉食品。又唐朝封演《封氏聞見記.燒尾》中有:「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這裡「燒尾」的意思是指士子登第或官吏升遷的慶賀宴席。那麼,為甚麼慶祝升官要稱為「燒尾」呢?

從上述的兩本古籍所載,可見唐朝的「燒尾」宴有兩種,一種是大臣高升時設宴向皇上獻食;另一種是士子登第或官吏榮升時,設盛宴置酒饌與好友同僚一起慶賀。而「燒尾」名稱的由來則有三種說法。

據《封氏聞見記‧燒尾》上載:「士子初登榮進及遷除,朋僚慰賀,必盛置酒饌音樂,以展歡宴,謂之燒尾。說者謂虎變為人,惟尾不化,須為焚除,乃得成人,故以初蒙拜受如虎得為人,本尾猶在,體氣既合,方為焚之,故云燒尾。一云新羊入群,乃為諸羊所觸,不相親附,火燒其尾則定。」其中一說是老虎變成人時,尾巴仍存在,只有燒掉尾巴才能變成人。所以,開始當官的人就像老虎變成人,尾巴還在,等到符合人的稟性氣質時,就燒掉尾巴,稱為「燒尾」。另一說則是新羊剛加入羊群,會被群羊觸犯而不安,只有將新羊的尾巴燒掉,才能被接受。就像人從平民晉升到士大夫階層,有如新羊進羊群般,一時難以適應,故需燒尾求安定。

又宋朝孔平仲《孔氏談苑‧燒尾宴》上載:「魚躍龍門,化龍時,必須雷電為燒其尾乃化。」這是第三說,意思是鯉魚躍龍門,必須要有天火(雷電)燒掉它的尾巴,如此才能轉化成龍。此種說法是比較正確的。

其實燒尾的典故是來自於「魚躍龍門」。龍門是地名,又叫禹門口,相傳是夏禹治水時所開鑿。龍門位於山西省河津縣和陜西省韓城縣之間,其形如門闕,故名。每年春季時,黃河鯉魚溯水上游,但龍門水湍急,鯉魚實難以游過。在歷經多次逆游仍無法越過龍門時,鯉魚便改以跳躍方式過龍門,能躍過者,隨即遭雷電襲擊,尾巴被燒掉,進而變成真龍。

因此,人們也常以魚躍龍門來形容一個人的地位快速高升,也有象徵前途遠大,官運亨通之意。@*

責任編輯:王愉悅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在《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上載:「昔鄭武公年過八十,入為周司徒,雖過懸車之年,必有可用。」又《漢‧蔡邕‧陳實碑》載有:「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四門備禮,閉心靜居。」另有《漢‧班固‧白虎通道德論‧卷四‧致仕》上說:「臣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去避賢者。」這些古文裏的「懸車」之年、「懸車」告老、「懸車」致仕,意思都是指年老﹙通常為七十歲﹚辭官退休。那麼,為甚麼用「懸車」來表示退休呢?
  •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而官員戴烏紗帽則起源於東晉,但成為「官服」的一個組成部份,卻是開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在宋朝修改後加上了雙翅,一直到明朝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當官的代稱了。
  • 我們從報章雜誌或新聞媒體可以知道,近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採用「內閣」這一名稱,來稱呼各國的最高行政機關,而不管是內閣制或總統制,組閣、閣揆、閣員等稱呼也時有所聞。那麼,「內閣」這個稱呼是如何產生的呢?
  • 黃曆的三月初一被稱為「蝴蝶節」,主要是源於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
    梁祝的故事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之一。在流傳的過程中,人們將他與民間的節日聯繫起來,使節日形成了獨特的情趣,也使故事的意境深刻。
  • 「公主」這名稱最早是來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後來,「公主」這個稱號一直由漢朝沿用至清朝。漢制,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皇帝的姊妹稱為長公主。
  • 從史籍記載中,我們常會發現負責管理一縣的長官,因朝代不同而有縣令、縣長、縣尹等不同的稱呼。但到了明清時期,掌管一縣政事的長官被稱為知縣,如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蘇知縣羅衫再合》:「正說間,後堂又有幾個閒蕩的公人聽得了,走來幫興。」另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忽聽窗外鑼響,許多火把簇擁一乘官轎過去,後面馬蹄一片聲音,自然是本縣知縣過。」那麼,縣的長官為甚麼稱為「知縣」呢?
  • 在古籍史書的圖片或古裝戲劇節目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或他的大臣們,身上所穿的官服總繪繡著許多精緻的圖案,不同的官階,官服上的圖紋或數量也不同。那麼,為甚麼官服上要繪繡這些圖紋呢?
  • 在古書典籍中常可見到「社稷」又代指國家,如《禮記‧檀弓下》:「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及《三國演義‧第二回》:「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見崩摧矣!」那麼,為甚麼國家又稱為「社稷」呢?
  • 「綸音」一詞語出《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綸,是指青色的絲帶。如《說文解字》記載︰「綸,糾青絲綬也。」綍,同紼,原指人死後下葬時用來拉引棺木入墓穴的繩子。如《周禮.地官.遂人》上載︰「及葬,帥而屬六綍。」但《禮記.緇衣》上載:「其出如綍。」則是指大繩。
  • 古人很重視清明這個節氣,因為一到清明,天氣回暖,氣候濕潤,雨水增多,萬物復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