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龐均先生的水彩畫
我們常會有這種疑問:以單純的油畫材質作為終生繪畫手段的油畫家,是否也運用水彩作畫?是曾經用過?偶爾為之?或是時常使用?它們的水彩畫作又會是怎樣的面貌?和油畫作品相似,還是具有完全不同的趣味?對題材的選擇是否有差異?他們對水彩的觀點如何?通常油畫家或多或少的都會運用水彩作畫,只是他們對水彩的喜愛程度、材料運用的嫻熟程度及對於水彩的觀點各有不同。
龐均先生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上海。父母皆是油畫家。入學杭州美術學院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一九八0年遷住香港,八七年定居台灣,並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多年來不斷從事油畫創作與教學,著有「油畫技法哲學」一書。九四年更在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油畫展,展出近百件作品。從他的油畫作品中,我們見到深厚紮實的功力。油彩或薄或厚,總是恰如其分的表達出空間、體積、質感、光線與色彩。用筆則是瀟灑處自在而強勁有力,細膩處又精緻婉約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這麼厚重沉穩的油畫作品轉換成水彩時又是如何的面貌?紮實的描寫功夫與平穩的構圖依然,色彩的淡雅也一如油畫中灰色調沉著。所不同的,是發揮了水彩的特性:用色的透明輕快、筆觸的揮灑自如,以及速寫式的留白、不求畫面的完整性、技法的運用上,是溼畫法與乾畫法結合。先平塗,等乾後局部重疊的方式為主。
在此處我們見到龐先生的六幅水彩作品。圖一:「北京胡同: 廿四間房」為十八歲作品,曾入選大陸首屆水彩畫展,並因此被推薦進入專業創作機構。用色筆乾乾淨俐落,表現著和煦的陽光、斑駁的石牆、木桿,狹窄幽長的巷道空間及兩個孩童的嬉戲。
圖二 龐均 天津街道 1979年 47.2X39.6cm
圖二:「天津街道」是一九七九年所作。簡潔明快的平塗、重疊、留白與細勁的線條,舖陳出整潔的街道、高樓、公車,以及交錯懸吊的電車纜線。
圖三 龐均 橋頭 1979年 47.2X39.6cm (不透明水彩)
圖三的「橋頭」則是用不透明水彩,著色由深至淺有如油畫一般表現出鋼鐵的厚重堅實。兩圖對照比較,頗富於趣味。
圖四 龐均 康乃馨 1984年 37.5X56cm
圖四的「康乃馨」作於一九八四,通幅清雅怡人,由淺疊深肯定的筆觸,透露出一份自信與穩健。九一年作的人物:「拉吉」(圖五)用筆爽快亮無遲疑,尤其是人物的面部,不著良跡的表現出肌膚的細緻與凹凸。圖六:「後院」,作者以多次重疊,交織出紅磚牆前面的繁複的枝葉與光影變化。
圖五 龐均 拉吉(RACHEL) 1991年 45.8X38.5cm
圖六 龐均 後院 1991年 45.8X38.5cm
龐先生曾說:「雖然油畫創作四十餘年,水彩仍然是我心中之最愛。水彩如同音樂中的即興曲、小夜曲,必須具備技巧而甜美、輕鬆又動人。……水彩的經驗,能給油畫技法的生動帶來靈感。……」他認為畫水彩與油畫同樣需要靈氣,不能靠某種程式經營出來。又認為水彩畫應當保有水彩的特性:水份感、透明感、絕不用白、輕快活潑而生動引人。一個油畫家不會畫水彩,在他看來是種缺憾。他個人是以水彩起家,但因好紙難求而逐漸轉向油畫。近年來偶而作水彩,是當他想尋求一份輕鬆時,或者是當他要作速寫,以收集資料時。
龐均先生對他的水彩作品頗為珍惜。平日收藏著,不懸掛也不輕易參展,以免作品受光變質。此次能得龐先生提供幻燈片,是眾讀者的福氣,更期盼能忍痛讓作品「曝光」,作一次展出,即使是一個短短的展期,也能讓喜愛水彩及龐先生作品的觀眾一飽眼福。
(本文摘自1995第七期《水彩雜誌》春季號)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