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畫家

漁夫阿公畫漁史

素人畫家劉生根的繪畫世界
文/余麗珠 攝影/曾漢東
font print 人氣: 60
【字號】    
   標籤: tags:

告別專業的捕漁領域,劉生根在繪畫世界裡找到了生命中的春天,他用畫筆記錄50年的捕魚歷史,每一幅畫皆蘊涵著一段漁夫的動人故事。

記憶猶新的捕魚生涯

劉生根用彩色石子排列組合的魚類造型創作

1933年,劉生根出生於宜蘭縣的北方澳,後因北方澳改建為軍港,1974年舉家遷居南方澳。日據時代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即因戰爭而輟學,13歲時開始學習捕魚,50年的捕魚生涯,歷經過南方澳漁業蓬勃發展的時期,當時各種漁業興盛,他從學徒到船長,經歷多種漁業捕撈,累積了各種捕魚經驗,幾乎嘗試過各種捕魚的方法。

劉生根畢生以近海漁撈為業。憶起往事,他記憶猶新:「捕魚就像種田一樣,不同的季節盛產不同的魚類。烏魚在每年冬天,由南迴游至台灣西部海邊,漁民們相偕討海採『黑金』,歲歲來台灣的『烏魚』,成為冬季魚撈的重頭戲;農曆5、6月時,漁民們則聚集到澎湖捕烏賊。」鏢旗魚、捕飛魚、撈珊瑚、牽罟、”噫蔬]等各種捕魚的景象,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

以前的捕魚作業,因為儀器尚未普及,漁夫們捕魚全靠紮實的基本功,捕魚方法在經驗的累積中不斷地改進。然而由於漁業的歷史演進,南方澳漁港從日據時代至今,八十幾年當中,一些捕魚作業已漸次地被淘汰,其古老的漁法也因為紀錄的不足而漸漸消失。

藝術特質的萌芽展現

走訪劉生根的工作室,發現其住家前面的北濱公園裡,擺放著多幅以小石子為素材的各種魚類造型創作,件件活靈活現。劉生根告訴我們:「我當初心想:『既然是公園,就應該布置些可供參觀的東西。』於是和老友們到海邊撿拾不同顏色的小石子,黏在水泥板上,排列組合出各種魚類的圖案。」他的藝術特質自此開始萌芽、展現。

因緣際會,劉生根70歲的那一年(2003年),南方澳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廖大慶,發現他美術創作的天分,鼓勵他以繪畫來呈現記憶中的捕魚歲月。從初期的魚類彩繪至海上漁民的作業繪畫,劉生根發展出無限的創作潛力,一幕幕討海的生活記憶,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作。
每天清晨,當別人外出運動時,劉生根已攤開畫紙,認真地開始作畫。他先用鉛筆畫出草圖,再描繪、用水彩上色。已失落的台灣早期捕魚作業及方法、記憶中的捕魚生涯,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劉生根興高采烈地說:「退休後沒有事做,以前一看電視,就會打瞌睡。現在一拿起畫筆就覺得心情很輕鬆、頭腦很清晰,時間過得很快。我很喜歡畫畫,有時想到一些事,就趕快畫下來,以免忘記。」在繪畫世界裡,他找到了生命中的春天。

繪畫漁夫的精采故事

劉生根的畫作淳樸、寫實,呈現出純真的情懷,畫中的每個人物扮演著其特殊意義的角色,每一幅畫各自訴說著一個精采的故事……

「鏢旗魚」——站在鏢頭上的頭手,正等待二手的指揮,準備擲出鏢槍鏢旗魚,三手則在旁邊等著把鏢中的旗魚拉上船。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鏢旗魚

「30年代漁撈」——大魚要吃小魚,小魚就會擠成一堆,漁夫趕快撈起近處看得清楚的小魚。遠方的魚兒,則以海鳥為目標,看到海鳥在空中盤旋,就知道該處有魚。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30年代漁撈

「”噫蔬]」——鰻苗盛產的季節,漁民聚集在海灘上”噫蔬],熱鬧異常。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_魚苗

「新船下水」——新船下水典禮,民眾等著搶接船上丟下的包子、糖果。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新船下水

「釣槽仔」——漁船載著竹筏與漁夫到外海捕魚,到達漁產地後,沿途逐一放下每個漁夫,讓其在各自的竹筏上釣魚,一段時間後,漁船再載回分散的竹筏與漁夫及其豐收的漁貨。

劉生根的繪畫創作-釣槽仔

劉生根埋首於自己的繪畫世界,以繪畫記錄漁史,自我陶冶。他說:「有人告訴我:『畫圖的人很多,這樣的故事還是第一次看到。』我會繼續用畫筆說故事。」沒有絢爛的光芒,老漁夫素人畫家劉生根的繪畫創作,彌補了古老捕魚作業紀錄上的不足,帶給大家無限的懷念與感動! @*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國畫美學是重傳神的,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既傳藝術客體之「神」,又達藝術主體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國畫美學於焉完備,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展現了這樣的意境。
  • 美國風景畫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在第二次造訪厄瓜多之後五年,創作了一幅日出時分火山噴發的畫作。優美浪漫的構圖在我們眼前展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火熱的太陽,以及反射在河面上的陽光。儘管發光的球體被火山噴出的灰色濃霧包圍,但光線仍穿透濃密的火山灰雲,在大地上投射出柔和、溫暖的光芒。
  • 馬遠擅長山水畫,起初師法李唐,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自出新意。《秋江漁隱圖》是他的一幅小品之作,然而畫中現出高超的技法與心意。
  • 安布羅修斯·博斯查特(Ambrosius Bosschaert)以畫筆畫出精準分析的花卉畫,精心安排具有象徵意義的標本,體現荷蘭「黃金時代」(the Dutch Golden Age)的精神。「黃金時代」是一個發現微觀與宏觀的年代。
  • 敦煌壁畫中最為動人的,就是乘風飛舞的仙女,稱之為「飛天」,有的手執樂器,有的手捧花朵,飛翔於天空之中,衣帶飄揚,姿態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畫之中,最為突出的是「供養人像」,就是出錢修寺塑像的善士施主們的形象。
  •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譯註)是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藝術主題之一。這個至關重要的聖經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去拜訪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貞女瑪利亞。天使長告訴她,她將誕下上帝之子耶穌。起初瑪利亞感到驚訝,質疑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釋說,聖靈要降臨在她身上。瑪麗謙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 胡塞佩‧德‧里韋拉(Jusepe de Ribera,1591–1652年)是西班牙17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但人們可能想不到,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被稱為「洛‧斯帕尼奧雷托」(Lo Spagnoletto),意即「西班牙小子」,是卡拉瓦喬最有才華的追隨者之一。在藝術創作中,里韋拉對卡拉瓦喬強烈戲劇化的明暗對比進行改造,探索出了更明亮的光影效果。里韋拉還融合了威尼斯畫派的色彩、西班牙繪畫的寫實、博洛尼亞的古典主義和羅馬畫派的造型。
  •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Jenny Zeng/大紀元)
    「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禮拜堂」(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覽已經於10月11日在紐約布碌崙(布魯克林)工業城拉開帷幕,將持續至2025年1月5日,為期約三個月。期間紐約人無需遠赴羅馬,即可近距離體驗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精髓。
  • 《埃及農婦與他的孩子》(An Egyptian Peasant Woman and Her Child)是一幅等身大小的畫作,描繪了一位農夫之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膀上。這是在埃及的歷史轉型與擴張階段,由法國畫家萊昂‧博納(Léon Bonnat,1833–1922年)捕捉到的親情滿溢的生活瞬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