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諸法空相》
張桂維《諸法空相》,2006 146×27×92cm 熟料土、瓷土 拉坏、盤築、陶板成形、沖蝕 1230˚c 還原燒成 |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件作品的四支圓柱發想源於藏傳佛教的轉經輪,四根圓柱以草書節錄《心經》段落,每個圓柱頂上分別裝置月亮的四種盈虧形態,有上下弦月、半月、滿月,代表月相的陰陽消長。
《諸法空相》(側視) |
創作理念說明:
《心經》裡面所提到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沒有生起來,也沒有滅掉;既不骯髒,也不清淨;不會增加,也不會滅少,這就是「空」,也就是佛性。
什麼是「空」?比如說這個房間是空的,我們不會去買一間實心的房子,「空」就是這間房子的特質,因為房子如果不空,是沒有用的;也沒有人要買一個實心的杯子,因為空心的杯子才有用,這些都是對「空」的初步解釋。佛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經常用「虛空」來比喻「空性」;我們注意看一看,這個「虛空」是不是空得很大?因為它空得夠大,所以整個宇宙都可以放在這個虛空裡面,整個日月星辰全都容納在裡頭,也可以說空得愈徹底,就容納得愈多。我們的心靈也是一樣,如果很空,就可以吸收很多不同的意見和知識;如果是實心的,不空的,那麼新的意見和學問就裝不進來了。
人們肉眼所看到的月亮盈虧變化,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位置變化所形成,月球永遠是一顆球體繞著地球運轉;因此,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個「虛」的空相,實際上,它是個不發光的球體,也不會增加或減少體積,比喻世間萬物,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看事情不能只看事物的表象,而是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了解事物的全貌。
張桂維《沉思》,2006 40×21×13cm 熟料土、瓷土、紅土、無光黑釉 盤築成形、浸泡水蝕 1230˚c 中度還原燒成 |
張桂維《器》,2006 26×17×11cm 熟料土、金色釉上彩 盤築成形、浸泡水蝕 1230˚c 還原燒 650˚c氧化燒成 |
作品《沉思》與作品《器》二件作品的造形發想,來自於鵝卵石與角頁岩的切面,前者在作品上畫上寫意的線條及壓上瓷土條紋,後者則書寫草書,水蝕之後再繪上金色釉彩,作品中間皆有一個內凹的空間,搭配水蝕後的書法線條,粗糙與平滑的圖地關係,陰陽虛實互為呼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