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察:香港招生打破北大清華神話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7月23日訊】(BBC特約撰稿人 江迅報導) 被稱為「鄰家大男孩」的楊洋,是2006年廣東省的高考總分狀元和數學單科狀元,他報考的第一志願是北京清華大學。7月8 日,他從順德到廣州參加了香港科技大學的入學面試,他最終放棄了清華,香港科技大學已經錄取了他。楊洋生於1987年,能拿到接近50萬港元獎學金的他說:「我從小學到高中,接受了12年內地教育,很想能體驗不同的教學模式。香港的大學教學理念和體系,相對而言比較接近西方,全英語的教學,肯定有助於英語水平的提高。」

其實,這位「大男孩」從小就有清華情結。他說:「清華一直是我的目標,清華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的。我現在對清華的情結依舊,將來我還會憑自己的實力再去清華深造,一圓我的清華夢。」小時候,父親帶他去北京旅遊,特意帶他去了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記得那時的清華沒有現在那樣的人流,更沒有什麼旅遊團,當時我就為清華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氛圍所傾倒了。」 楊洋所在的班級是廣東省教育廳在省實驗中學開設的「省創新人才實驗班」,都是精英學生,這次全班58人,已經約有10人報了香港的大學,高考成績都不錯。

在成都市,文科第一名代媛媛已被香港中文大學以50萬港元全額獎學金「預訂」﹔四川省理科冠軍周小天也接到了香港兩所高校的邀請函,承諾給予全額獎學金﹔綜合素質出眾的四川考生李卿曦,有內地4所名校向她伸出橄欖枝,香港科技大學還願意以39萬獎學金網羅她﹔已報考北京大學的山東省理科狀元李明,香港大學願以50萬港元獎學金爭奪這位才子…… 2006年是香港8大高校,即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在中國大陸招生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國大陸學生報考香港高校最多的一年。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的應屆畢業生,不再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內地名校作為唯一選擇。香港的大學在內地招生,無疑攪動了內地大學教育的一池沉水。

擴招

前些日子,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新浪考試頻道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如果同時獲得香港知名大學和內地一流大學錄取,71.2%受訪者更願意選擇香港的大學﹔另有59.5%受訪者認為,與20年前相比,內地高校的競爭力正在下降。據悉,這項調查成功訪問了2767人。香港大學這一所學校,今年準備在內地招收250至300名學生,遞交申請的學生數竟超過一萬人,早兩年,香港大學在內地招生只是數十人。

香港中文大學2005年第一次被納入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招生的範圍更由2005年的17個省,擴展到20個省分,新增加的有江西、貴州和雲南。香港中文大學的已完成7個省的錄取工作,廣東、廣西、江西、山東的4名高考狀元成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新生。總體上說,被中文大學錄取的內地考生,成績都相當優異,高考成績在省裡都名列前茅。令人關注的是,所錄取的考生,英語成績相當好,英語單科分數平均達130分(滿分是150 分)。在廣西錄取的考生中,英語成績在140分的有3人。貴州省錄取的全部考生中,平均在135分以上。在上海,香港高校錄取的考生中,不乏560分、570分以上的高分學生。來自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的信息,2006年上海有2000多名考生報考香港6所大學,比2005年增加了700人。

據悉,香港的8所大學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學需要考生在高考前填報志願,其它大學與內地高校是平行招生的,高考的分數公佈後,香港的大學才在網上發佈招生信息。考生在網上填了個人資料後,可等待香港的大學篩選後的面試通知。如果面試沒有通過,還可以就讀高考志願上報考的內地大學。因此,總體上說,填報內地高校與報考香港高校沒有「衝突」,因此考生最終可能收到兩份錄取通知書,可作比較後再選擇。

內地優秀考生「用腳投票」,棄內地名校而南下香港,這是人才的良性流動,但對內地高校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對考生而言,香港的大學魅力何在?

魅力何在

「國際化」是香港高校最大優勢之一。香港課程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香港科技大學至少七成教授從美歐一流學府獲得博士學位,大學師資來自世界各地,不乏國際知名學者,學生能及時顆解當今國際理論知識。在香港高校讀書,出國機會更多些。香港大學與世界90多所院校開展學生交換計劃,與全球300多所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每年為一成學生提供到外國名校學習的機會。從多年來的情況看,有1/3的內地來的學生會獲得出國深造的機會,這些學校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級名校。

香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景好,去歐美日等大型企業工作的機會相對多些。香港大學2005年畢業生就業或升學率高達99%,平均月薪1.4萬港元,最高月薪達7.4萬港元,不少大學生尚未畢業就已經謀到高位。香港浸會大學2005年90%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便找到工作,80%進入商界,10%繼續進修,待業的僅0.07%,畢業生平均月薪由2004年的9,040港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00港元(1,325美元),增幅達一成。

雖然在香港上大學,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需要10萬港元左右(香港中文大學每年學費8萬港元,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6萬港元),一般獲得特區政府自主的本科學士學位課程都是3年制,但由於香港的中學學制比內地多一年,因此內地考生進入香港高校後往往須先修讀一年預備課程,所以考生修讀本科一般為4年,因此,4年學費和生活費需要40萬左右。學費確實昂貴。但今年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紛紛調整策略,不少學校推出的優秀學生最高獎學金達四、五十萬港元(約6萬美元),這對內地學生而言,無疑是「天價」了,頗具吸引力。

此外,內地學生在香港高校畢業後,留在香港就業的機會多,也可赴海外留學或在香港繼續深造。香港政府還規定,內地人只要在香港工作和生活7年以上,就能取得在香港的永久居留權。

人們把香港的大學去內地招收中學優秀畢業生的現象,稱為「掐尖」,意思是掐走尖子生。如今,這一越來越猛的招生態勢,產生了一種「鯰魚效應」,開始威脅到內地一流學府的生源,令內地名校至少會降低一些生源素質。面對人才外流,內地不少人開始為內地名校的前途擔憂。

應該說,兩地高校各有優勢,內地高校以學風嚴謹和學科系統性見長,而香港的大學則以發展學生潛能為特色。但今天香港高校雄心勃勃,打明旗幟,頻出招數,這表明一場競爭正在出現。

目前看,雖然南下香港的學生數不算太多,還不能就此說內地名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受到「憾動」。但遺憾的是,內地不少校長對這場競爭表現「麻木」,並沒把這一現象當一回事,從而引發更深沉的思考,對教學體制、教學設置,教學方式如不及時反思,內地高校在競爭中就會處於劣勢。 7月13日,在上海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直指所謂香港高校在內地「掐尖」的說法純粹是媒體炒作。上海交通大學校長謝繩武認為,香港高校的招生人數畢竟有限,全國有那麼多優秀學生,內地高校的生源不會有大影響。

不過,香港科技大學中國內地學生事務處的朱力徑說:「總有一天,香港這些大學將打破清華和北大的神話。」學者楊東平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20多年,但對於「現代大學制度」卻知之甚少,說不出個一二三。簡單說,「現代大學」既不是商場,也不是官場,它自有它的基本價值和特徵。他說:「在中國優秀大學向『世界一流』進軍的過程中,『軟件』的更新和制度創新最為重要。我們能向香港的大學學習什麼,是一個真正的挑戰。」(//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人氣 4
人氣 0
人氣 17
人氣 16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