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畫家

媽祖飛昇圖

林智信 圖 / 文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 ,

(編者按)『媽祖』是台灣和福建一帶信仰人數眾多的神只之一,而《迎媽祖》則是台灣每年舉行的最重要的民間宗教和民俗活動。在媽祖繞境和迎神活動中,民眾自發性地投入,一方面酬謝神明的庇佑,期求風調雨順;一方面藉機緣宴請親友,促進情感,這也是民俗活動的主要精神所在。出生於台南縣歸仁鄉的版畫家林智信先生,有感于現代社會轉型中,許多民俗活動逐漸式微,往日風貌不復見,便發願製作《迎媽祖》巨幅版畫,花費了20年時間,從蒐集資料、草繪、刻板、拓印、彩繪,終於在1995年完成68張、總長408台尺(124.03公尺)的曠世巨作。藝術長河欄目將從智廬藝術中心出版的《林智信— 迎媽祖版畫》專輯中,陸續轉載林智信的這一版畫巨作和作者本人對作品的說明。(下文為作者說明)
———————————————————

媽祖是民間純樸又親切的稱呼,福建莆田人稱呼「娘媽」、閩南人稱「媽祖婆」,林姓則稱「姑媽」。

祂姓林,名默娘,原藉福建省莆田縣平海鄉湄州島人,係唐朝邵州刺史林蘊公之第七世孫,曾祖名保吉,周世宗顯德中為任統軍兵馬使,鑑於當時,兵荒馬亂多事之秋,棄官歸怋於閩南莆田縣之賢良港。祖父名孚,為福建總管,父名林愿,為代都巡官,世代書香官宦名家。媽祖生於宋太宗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傳說:方夕,見一道紅光入室,異香氤磐不散,彌月不聞啼聲,因命名曰默,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甫十歲喜焚香誦經禮佛,十三歲受玄通道人授與「玄微秘法」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於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九月八日晨,誦經禮佛之際,受玄通道人啟示:「九九重陽之日,以登高之便,汝可登仙境矣。」於是此日晨她身著潔白衣裳,誦經禮佛之後,含淚向姊妹說:「我對塵世,殊覺無味,暫離喧嘩塵寰。」語畢,告別家人,攀過峭壁斷崖,仰望湄峰高處,見濃雲橫岫,白氣亙天,為通天之路。於午時登上湄峰高處,忽聞絲管之聲,來自白雲峻嶺間,仙樂齊鳴響亮,她在諸仙人及金童玉女恭迎之下,駕鳳昇天成神。此後常常顯靈感應,拯救苦難百黎,並降福於世。一千餘年來,民間深信不疑其神靈顯赫,所以香火鼎盛,有增無減。@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英國鄉村的綠草、藍天和風景如畫的小屋散發出田園詩一般的清新恬淡,這份美妙在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的筆下栩栩如生、不可磨滅。這位最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善於觀察、細緻描摹,他的作品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深刻而持久的聯繫。
  • 19世紀末,著名海景畫家愛德華‧莫蘭(Edward Moran)繪製了一系列大膽又富有想像力的畫作,紀念美國重要的海事事件。
  • 國畫美學是重傳神的,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既傳藝術客體之「神」,又達藝術主體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國畫美學於焉完備,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展現了這樣的意境。
  • 美國風景畫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在第二次造訪厄瓜多之後五年,創作了一幅日出時分火山噴發的畫作。優美浪漫的構圖在我們眼前展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火熱的太陽,以及反射在河面上的陽光。儘管發光的球體被火山噴出的灰色濃霧包圍,但光線仍穿透濃密的火山灰雲,在大地上投射出柔和、溫暖的光芒。
  • 馬遠擅長山水畫,起初師法李唐,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自出新意。《秋江漁隱圖》是他的一幅小品之作,然而畫中現出高超的技法與心意。
  • 安布羅修斯·博斯查特(Ambrosius Bosschaert)以畫筆畫出精準分析的花卉畫,精心安排具有象徵意義的標本,體現荷蘭「黃金時代」(the Dutch Golden Age)的精神。「黃金時代」是一個發現微觀與宏觀的年代。
  • 敦煌壁畫中最為動人的,就是乘風飛舞的仙女,稱之為「飛天」,有的手執樂器,有的手捧花朵,飛翔於天空之中,衣帶飄揚,姿態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畫之中,最為突出的是「供養人像」,就是出錢修寺塑像的善士施主們的形象。
  •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譯註)是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藝術主題之一。這個至關重要的聖經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去拜訪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貞女瑪利亞。天使長告訴她,她將誕下上帝之子耶穌。起初瑪利亞感到驚訝,質疑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釋說,聖靈要降臨在她身上。瑪麗謙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