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唱」的種類繁多,流行區域亦廣;富於融合性、變化性、民族性、通俗性各項突顯的特點,容易為廣大社會群眾所接受。同時它又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對人民生活發生過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將「走唱」列為說唱藝術的十大門類之一,是非常具有見地的。
「走唱」有幾個獨有的特點:
﹙一﹚ 它是最古老也最現代的,經過數千年文化迭變,它依然存在於各個基層社會,並保有它的本來面貌。曠場就是它表演的最佳場地,並且一直擁有厚實的觀眾群。
﹙二﹚ 它是兩人以上的群體表演,沒有所謂的「獨角戲」,而且表演人數愈多遇有潛力展現變化,屢屢推陳出新。
﹙三﹚ 它是載歌載舞的,歌唱與舞蹈並重,是最早的樂舞合一的表演形式。而且範疇不受拘束,不限風格,永保清新活潑,而為群眾所喜愛。
以下就常見的「走唱」種類作一些簡介:
☆ 高蹺:有叫做高腳的;俗話說「踩高蹺」、「踏高腳」,在這種刨木成腳的高腳戲中,演員化妝,亦歌亦舞,其中有生、旦、淨、丑的角色,也搭配有鼓、板、弦、管的樂器,過去在黃河流域盛行這種表演藝術﹙後來傳播到長江流域,但是五嶺之南就很少見了﹚,尤其明、清以來,高蹺表演都是民間節慶場合﹙像是傳統節日及廟會﹚少不了的娛興節目。
高蹺的蹺子,古時候作「趫」,這樣的東西經記載發現早在戰國時代﹙兩千年以前﹚就有了;而他們表演所唱的曲調也因地而異,有民謠小調跟地方戲曲多種,例如河南所唱的「高台曲」,後來就發展成為曲劇,成為豫西地區的舞台大戲。
☆秧歌:秧歌就是農村中插秧、耕田時排遣寂寞所唱的一種民歌,剛開始有小唱跟問答形式,後來也有發展成為歌劇形式的,不過秧歌令人費解之處有二;其一是以插秧為用的「秧」歌,不盛行於產稻米的南方,反而於黃河流域、長城內外、西北各省廣為流行,這在產麥跟雜糧的北方卻流行秧歌,是一件奇事!
「秧歌」這樣開始於曠場表演的街頭劇,也曾經發展到﹙像在張家口一地﹚成立有專演秧歌的?園、?班,其中各種角色十分齊全,而且日夕演唱、座無虛席。伴奏的樂器也有鑼鼓、竹板、四弦、大笛等,這種秧歌歌劇表演起來,尤以大笛主奏的笛聲悠揚,眾樂應合,實在可觀。
「秧歌」是清朝初葉便有了的曲種,在它表現的形式裡面,維持土音土調的也有,在各地都顯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普及率很高,尤其近半個世紀以來,秧歌遍及了各地的農村社會,幾乎是到了無人不「歌」的地步,也因為如此,它以一個單純的民俗曲藝卻被政治所利用跟改造;就在中共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淋漓的發揮了它驚人的宣傳力量!
這也就是秧歌令人費解之處之二了,當好端端的藝術卻為政治服務時,藝術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啦!那就可惜了這門傳統民間藝術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