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安平的劍獅文化

黃蓄蔚 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57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4日訊】安平古稱「tayouan」,是臺灣名稱的由來,300多年來分別呈現著荷蘭、明鄭、清朝、日據等不同時期的豐富史蹟、人文、建築等風貌,像劍獅就是代表之一。劍獅的祈福、辟邪與鎮煞的功用流傳至今成為安平的圖騰,由於時代變遷道路擴建,老舊民宅紛紛拆除,目前門宅前碩果僅存的幾座雕砌劍獅更顯得彌足珍貴。

劍獅的由來,相傳是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後,軍隊駐紮在台南安平一帶,每當士兵操練完畢回家將盾牌掛在牆上,刀劍就插入獅面盾牌的牙縫鐵勾,遠遠望見如同獅子咬著劍威武兇猛,讓附近宵小望而卻步,不敢輕舉妄動,民眾因而群起仿造刻製。

劍獅素材以木雕、泥塑、陶瓷裝飾於牆上,甚至以石材雕砌於門上、照牆上,造型均於額頭畫上王字居多,為增強威力也有再加上八卦圖案。

劍獅造型由於師傅表現手法的不同,顯現出民俗藝術的趣味性,口中咬的七星寶劍,有單、雙劍之分,有自左邊插入,也有自右邊插入,據耆老表示面對劍獅時,劍柄在左為祈福,劍柄在右為辟邪,口咬雙劍是止煞鎮宅。另有一種說法指,造型不同是因為用劍習慣的不同,有左手用劍或右手用劍,有的更是手使雙劍,真相究竟如何其實已難以考據。

耆老黃先生說,明清時期安平地區街道沒有門牌號碼,門上劍獅成為各家不同的辨識記號,到了日據時期建造的劍獅,又有了經濟能力富裕的象徵意義。

台南安平周龍殿廟簷上泥雕一座雄威的劍獅。

周龍殿廟簷上的劍獅

劍獅是台南安平地區古宅特有的避邪物,經過時代演變,雖已逐漸凋零,不容易見到,但第一街的周龍殿10年前重建時,卻在廟簷上泥雕了一座威武的劍獅,成為第一街遊客拍照的景點,也是安平眾多廟宇中唯一築造的劍獅。

周龍殿管理委員會楊女士表示,有台灣第一街之稱的延平街當年拆除拓寬時,許多民宅的劍獅從此消失了,周龍殿也在重建之列。當時委員會一致認同保存劍獅文化的重要,決議在廟簷上泥雕一座劍獅,以見證安平的文化資產。

泥雕師林朝坤指出,古宅的門簷、照壁上的劍獅造型風格各異其趣,很少看到外觀相同的劍獅,至於近代的住宅除非有特殊意義或需求,幾乎都不再雕砌劍獅。林朝坤說,在雕塑周龍殿廟簷上的劍獅時,他是秉持著虔誠敬仰的心為神明服務,也有著緬懷先人的精神。

泥雕師林朝坤作品。

自家門口造有石砌劍獅的陳先生談起,約30多年前修整房子時,因父親堅信劍獅具有辟邪、鎮煞、祈福的效果,所以特意興築,雖然位處小巷,卻成了攝影及文史工作者經常造訪的地方。門口懸掛木製劍獅的李先生則說,約3年前有人詢問懸掛的劍獅已多久時間?過了3天後懸掛近70年的劍獅就被偷走。◇

安平門宅前碩果僅存的幾座雕砌劍獅相當珍貴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三十日電)開台四百年的台南市安平區,是人文、交通、飲食多元文化匯集區,但最具代表性事物應該是民宅避邪物「劍獅」;走進安平古街尋找凋零中的劍獅,宛如尋寶遊戲般地有趣,若想把劍獅帶回家紀念,延平街也有劍獅藝術創作可以選購。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