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

文/南‧絲弗 譯/林增祥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討論內心感受固然重要,但是這個方法並非萬靈丹。在許多情況裡,幫助孩子認清自己內心裡的感受,僅僅是解決問題的第一個步驟,如果父母親想要徹底的解決問題,你還得讓孩子清楚明瞭自己應有的分寸。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裡,父母親能夠培養孩子有顆善感的心,隨時注意自己的感受,相信小孩在長大以後,多半也會有個多采多姿、豐富圓滿的人生,但是如果孩子養成凡事只注意自己感受的習慣,將來他恐怕只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壞蛋。

在此我們先來看一個錯誤的案例。珊珊是個三歲的小女孩,有一次當她正在玩家家酒時,母親突然說:「好囉,時間到了,妳該去洗澡了。」此時珊珊立刻氣憤的把手中的玻璃杯丟出去,由於三歲的小孩正處於從行動改成用言語表達自己情緒的轉變階段,因此珊珊緊接著又脫口而出:「媽咪,我討厭妳,妳去死吧!」

「妳現在非常生氣。」媽媽告訴珊珊。(清楚表達出女兒內心裡的情緒。) 「是的!」珊珊說道:「我正在玩家家酒,別來煩我!」 「妳希望我走開,對不對。」母親說。(更明確描述女兒的想法) 「是的,趕快走開!」 「我是來告訴妳,洗澡的時間到了,如果妳還想繼續玩,那就等一下再洗澡好了。」

(喔—喔,大事不妙。) 這位母親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首先,絕對不應該讓三歲的小孩玩危險的玻璃杯。其次,絕對不能縱容小孩子無法無天。這位母親完全瞭解女兒的感受,但是她太專注在教導女兒感受自己的情緒,卻沒有適時採取恰當的措施,這種作法只會讓女兒認為母親很好欺負。

父母親不但要讓孩子瞭解並且接受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要教導小孩子尊重他人,而這一切都得由你自身做起。所以每當小孩直呼你的姓名、踢你、打你、咬你、或是用種種野蠻方式表達憤怒的情緒時,父母親必須立刻依照下列四個步驟加以應對。

一、瞭解並且確認孩子的情緒:「你因為非常生氣,所以才會咬我(大聲的吼叫/拿東西丟我)。」

二、擬訂規則:跟孩子解說整件事情的因果關係。「你這樣對媽媽大吼大叫,讓我很難過,我不希望以後再聽見你這樣大聲講話。」「你可以很生氣,但是絕對不可以亂丟玩具。媽媽現在要把玩具收起來,等你明天睡醒之後,才可以再玩玩具。」

三、堅定立場:由於在步驟二之後,孩子很可能又會大發雷霆,假使父母親此時態度軟化、做了某些讓步,你等於是在變相鼓勵孩子繼續惡行惡狀。此時父母親應該說:「不管你生不生氣,現在都該去洗澡了。」

四、不要囉里囉嗦: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和小孩子討論規定。有時候小孩子會故意犯錯,以便引起父母親的注意,所以如果你囉里囉嗦的不斷和他討論解釋,孩子自然會重施故技,以便得到父母親更多的關注。無論小孩的言行令你多麼震驚、唐突,你都必須力持鎮定,言簡意賅的解決問題,然後立刻跳過此事。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高EQ小孩》@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有高EQ的父母,才有高EQ小孩,為人父母者,必須及早開始教導小孩體會自己內心裡的感受。雖然小孩子很情緒化,但是他們往往無法自行體會內心裡的感受,當小孩子突然衝動打人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此時大人就必須從旁指導,幫助孩子說出他內心裡的感受。
  • 許多學生都盼望著放暑假,因為這是他們可以逃離學校、放鬆身心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是如此。 有些學生害怕必須參加的暑期課程,還有些學生可能會因為無法見到同學而感到孤單。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