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北雙年展「之間」定調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每一次台北雙年展,都希望能有一個外國搭配一個本國的雙策展人,呈現台灣在當代藝術潮流裡的全球化視野,過去曾經邀請過日、法、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的策展人,今年由美籍的丹‧卡麥隆出線,搭配國內擅長科技藝術的策展人王俊傑,他們將以「之間」為思考方向,策畫今年的台北雙年展。

丹.卡麥隆現居紐約,為紐約新當代美術館(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資深策展人,也是第一位受邀至歐、亞兩洲籌辦大型雙年展的美國策展人,曾策畫過1988年威尼斯雙年展《開放》(Aperto )專題,及2003年「伊斯坦堡雙年展」。

丹.卡麥隆關注全球化的議題,王俊傑則對藝術發展新趨勢有頗多觀察,兩人經討論之後,決定以「之間」為議題,探討存在於二元價值之間的模糊地帶,也可以說是相對於二元邏輯之外的第三種可能性,不是根據命題和反題的直接對立,而是由融合眾多開始,導向妥協、多元、共識和其他非對立性的解決方法,屆時,或許觀眾也可在北美館專業的藝術場域裡,感受到穿梭於真實生活場域的多重空間環境感。

此外,北美館館長黃才郎表示,今年的台北雙年展希望可以擴大成一種「藝術節慶」的規模,也就是說,除了北美館的雙年展內容之外,他也將盡力邀請其他閒置空間或展館,同時推出與雙年展命題相呼應的展覽,把雙年展關注的主題,由北美館延伸出去。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2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北四日電)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即將於二零零六年九月開展。結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台灣官方,今年也將繼續為第十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徵選策展案。徵件即日起至明年元月十五日(郵戳為憑)。
  • 【大紀元12月1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唐在馨/台中報導〕將斥資二十四億元興建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由二○○二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獲得設計權。這棟強調「沒有一個斷線、在室外也能聽到室內傳來悠揚樂聲」的建築物,被評審期許為把台灣建築邁向世界的代表。
  • 聖本特教堂位在丹麥靈斯泰茲(Ringsted, Denmark),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古老的磚造教堂,也是丹麥第一座王室教堂。教堂在1170年由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King Valdemar I)委託建造,作為父親聖克努特(St. Canute)的陵墓與紀念之所。
  • 在多數人心中,大海似乎總能激發兩種感受:面對碧海汪洋感到寧靜安詳,心靈被浪花拍岸的濤聲撫慰;或是面對海洋之浩瀚和不羈力量,感受到一己的渺小與人生的短暫。1564年出生的威廉‧莎士比亞多次在作品中融入海洋意象,十四行詩第60首便是一例。這首詩發表於1609年,收錄於莎翁154首十四行詩中的「美少年」(Fair Youth)組詩,同時收錄的詩作都描寫了詩人與一位美少年的深厚友誼。
  • 卡爾津城堡(Culzean Castle)坐落在蘇格蘭西南的亞爾郡(Ayrshire)懸崖上,是蘇格蘭1800年代流行的建築風格──喬治亞建築(Georgian architecture)的最佳典範。喬治亞建築的特色包括古典又內斂的室內裝飾,以及切割均勻的外牆石材,即「方石」(ashlar)。
  •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位於倫敦市中心,擁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教堂著名的特色包括靈感來自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頂,以及精緻的西立面,有著寬敞門廊和雙塔樓。雷恩從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汲取靈感,融合科林斯柱、壁柱和三角楣飾造型,將這些元素與巴洛克風格合為一體,詮釋出獨特的英式風格。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