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聖本特教堂:丹麥王室的地標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吳約翰編譯
聖本特教堂(St. Bendt’s Church)展現經典的羅馬式建築,更是丹麥的驕傲。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大帝(Valdemar the Great)為了紀念父親,特別委託建造這座教堂,並將自己的雕像放在教堂前以示對父親的敬意。瓦爾德馬大帝是丹麥中世紀傑出的君主之一。(Thomas Boege/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聖本特教堂位在丹麥靈斯泰茲(Ringsted, Denmark),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最古老的磚造教堂,也是丹麥第一座王室教堂。教堂在1170年由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一世(King Valdemar I)委託建造,作為父親聖克努特(St. Canute)的陵墓與紀念之所。

紅磚,在12世紀的丹麥是最常見的建築材料。聖本特教堂的紅磚外觀據說是丹麥最古老的紅磚建築,教堂的特色包括帶有石雕的幾何造型立面、堅固的牆壁、圓形切面、細長的窗戶和羅馬式塔樓。

聖本特教堂的紅磚外觀據說是丹麥最古老的紅磚建築。教堂的特色包括帶有石雕的幾何造型立面、堅固的牆壁、圓形切面、細長的窗戶和羅馬式塔樓。(Stig Alenas/Shutterstock)

教堂最早位於本篤會(Benedictine)修道院的北翼,是一座倫巴底風格(Lombard style)的獨立建築。倫巴底風格源自意大利北部早期的羅馬式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

聖本特教堂的羅馬式建築特色包括:磚造的外牆、牆壁雕刻、圓拱門、厚實的牆壁、堅固的石柱與裝飾性的拱廊。後來又增建哥特式風格的結構,例如拱頂和塔樓的尖拱。

教堂呈十字架形,中殿位在中央,還有耳堂和一座聳立在十字形中央上方的塔樓。

大門直通中央中殿。牆壁上方的天窗和一樓的窗戶將室外柔和的光線引入。圓形拱門和高聳的柱子支撐著拱形天花板。天花板拱頂的設計不像拱形磚牆和深色石頭地板那般厚重,反倒展現出輕盈與精緻感,將眾人的視線帶向至祭壇,祭壇以優雅的造型圖案和雕刻浮雕裝飾。

中殿牆上方的天窗和一樓的窗戶引入室外柔和的光線。兩旁可見圓形拱門和高聳的柱子支撐著拱形天花板。(Stig Alenas/Shutterstock)

聖本特教堂的拱形天花板是中世紀獨創的建築典範。挑高的天花板位在中殿上方,以精雕細琢的木梁裝飾,營造出一種宏偉與令人讚歎的美感。每根橫梁都精心設計,帶有造型圖樣、簡單的幾何圖形與意象圖案等裝飾。天花板不只是結構的需要,也作為描繪信仰的地方。

挑高的拱形天花板位在中殿上方,木梁裝飾精雕細琢,營造出一種宏偉與令人讚歎的美感。(Birger Niss/Shutterstock)

教堂裡也擁有優美的濕壁畫,稱為 kallkmalerier,展示丹麥君主和宗教人物。1868年丹麥考古學家雅各‧科納魯普(Jacob Kornerup)發現了這些壁畫。此外,1609年發現的講壇(pulpit)和1699年發現的祭壇畫(altarpiece)也是聖本特教堂的亮點。

聖本特教堂最著名的濕壁畫《艾格尼絲女王》(Queen Agnes)繪製於1300年左右,描繪坐在金色王座上的丹麥王后。在她的左邊,士兵們準備淹死國王埃里克五世(King Eric V);在她的右邊,漁民從海裡打撈國王的屍體,準備送往聖本特教堂。這幅畫的風格類似意大利濕壁畫,頂端有拉丁銘文和彩色的水彩繪圖。

壁畫《艾格尼絲女王》描繪坐在金色王座上的丹麥王后。左邊的士兵們準備淹死國王埃里克五世;右邊的漁民從海裡打撈國王的屍體,準備送往聖本特教堂。(Stig Alenas/Shutterstock)

教堂的另一幅濕壁畫是為了裝飾教堂而設計,描繪中世紀時期的熱鬧景象。在這幅特別的畫作中,有三個人物正在玩桌遊,周圍有銘文、鮮豔的色彩和植物圖樣。

在這幅裝飾用壁畫裡有三個人物正在玩桌遊,周圍還可見銘文、鮮豔的色彩,以及植物圖樣。(Stig Alenas/Shutterstock)

聖本特教堂裡的中世紀講壇是一座引人目光的工藝典範。木頭刻製的高架講壇,有華麗的雕刻、象徵性圖案和聖經場景等細緻的裝飾。彩色雕刻尤其表現在聖人、天使和使徒身上。講壇上方有一個華麗的木製天篷(canopy),上面裝飾著鍍金浮雕與代表四個元素的精緻雕刻。

木製的高架講壇,可見華麗的雕刻、象徵性圖案和聖經場景等裝飾。講壇上方還有一個華麗的木製天篷,以鍍金浮雕與精緻雕刻裝飾。(Birger Niss/Shutterstock)

聖本特教堂的聖所(chancel,神職人員和唱詩班人員的座席)與祭壇(altar)體現教堂的聖心(sacred heart,耶穌之心或愛的源泉之意)。祭壇位於教堂東側,是聖所的焦點。聖所通常用來舉行宗教儀式,裡面的設計與教堂外的磚牆形成鮮明對比,有黃金雕刻、富含意象的圖案和聖物等裝飾。

聖所通常用來舉行宗教儀式,以黃金雕刻、意象圖案和聖物等裝飾。(Stig Alenas/Shutterstock)

祭壇畫作工精緻,其神聖的意涵與豐富的象徵意義引人入勝。最早可追溯至一位不知名的藝術家在1699年繪製的《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祭壇畫的周圍有宗教人物雕刻、聖物和鍍金飾品。

祭壇畫作工精緻,周圍有宗教人物雕刻、聖物和鍍金飾品。(Birger Niss/Shutterstock)

1899至1910年間,丹麥建築師斯托克(H.B. Storck)主導聖本特教堂的翻修,將教堂恢復成最早的羅馬式風格。

原文: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政治動盪和反戰的焦慮,或許是現代藝術普遍給人醜陋之感的兩個原因。然而,在激進政治的熾熱表象之下,如達達主義等藝術運動還隱含著更為陰暗的深層意涵:它們視覺化地傳達了後現代哲學,即虛無主義、非存在論(nonbeing)和生命無意義的觀念。畢加索筆下的人物形象支離破碎,反映了現代人在拋棄傳統真理觀之後所體驗的意義與秩序的崩解。
  • 「科尼什藝術村」(Cornish Colony),是美國早期數一數二的藝術村。藝術村的中心是聖高登斯的住所與他後來建造的工作室。這個地方現在是「聖高登斯國家歷史公園」(Saint-Gaudens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所在,由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管理,想了解美國的歷史、藝術和大自然,這個風景如詩如畫的藝術村再適合不過了。
  • 至今馬鈴薯與黑麵包仍是東歐人的主食。事實上到了18世紀末,馬鈴薯已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每餐的常備菜餚」。馬鈴薯因其多功能性和可用於許多不同菜餚的特質而越來越受歡迎,到今天仍是德國人餐桌上不缺席的主食。
  • 那西索斯和回音女神的故事在17世紀是一個熱門的畫題。克勞得的這幅畫是目前唯一已知他嘗試這種題材的作品。……這情景像不像人間仙境?難怪Claude(克勞得)會成為17世紀英國最受人讚賞的畫家和收藏家的寵兒。
  • 16世紀初,意大利曼托瓦公爵費德里戈‧岡薩加(Federigo Gonzaga)請藝術家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以「純粹休閒」為目的,為他建造一座遊憩宮殿來接待貴賓。當時,曼托瓦市是意大利中部四個湖泊中的一個島嶼。宮殿位於城市牆外一處較小的島嶼上,名為得特宮(Teieto)。
  • 「寒冷時,茶會給你溫暖;燥熱時,茶會使你鎮定;沮喪時,茶會給你鼓舞;亢奮時,茶會令你冷靜。」這首小詩的作者是前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精簡地詮釋了這種飲品風靡全球的原因。
  • 老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Sr.)是著名的維吉尼亞種植園主,亦是政治家和愛國者,於1760年為他的家族建造了蒙彼利埃(Montpelier )。這座以喬治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宅第位於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北部的橙縣。最初,這座宅第的外觀以簡單且正式的對稱呈現。
  • 1788年以來,參眾議員們就在里奇蒙(Richmond)的維吉尼亞州議會大廈(the Virginia state Capitol)舉行會議,這裡也是全美最早用英文召開代表大會的地方。宏偉的議會大廈坐落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肖克山頂(Shockoe Hill),是新世界第一座以古典神廟為設計基礎的公共建築,也是美國第一座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築。
  • 美國的開國元勛們以古典和基督教哲學原則創建了國家。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給法國藝術家皮埃爾‧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的信中表示,國會大廈的建築應以「通過數千年認可的古代典範」為設計基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