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自由廣場

唐昊:廿多年醫改並不是真正的“市場化”

【大紀元9月1日訊】關於醫療體制改革,在衛生部門內部一直存在著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的爭論。這場“市場與政府之爭”成為醫療改革的方向之爭。有媒體更是撰文稱該爭論已延續20年之久,一直以來“市場派”佔了上風,於是醫療改革走了“市場化”的道路云云。

  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發佈的醫改研究報告也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從總體上講是不成功的”。醫改報告的出台可謂一石激起千重浪,從國務院調查報告,到各地的新聞媒體,都開始在對“市場化”進行大張旗鼓的聲討,似乎“市場化”是醫療體制一切問題的根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甚麼叫市場化

  筆者也同意醫改報告對醫療改革的整體評價———“不成功”,但卻不同意把這種不成功歸結於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因為無論是從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還是從改革的實際情況來看,20多年來的醫療改革走的根本不是“市場化”的道路,而是醫療部門“利益集團化”的道路。

  甚麼叫市場化?眾所周知,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由市場配置資源。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證明,市場機制在解決我國短缺經濟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我國醫療事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同樣是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在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要解決這一問題,市場化未嚐不是一個好的思路。一切關係到資源分配的事業都有這樣的規律:想要更多更好的資源,就要由市場化引入投資和競爭;想要公平,就要政府出面進行有傾向性的資源分配,二者缺一不可。但我們目前的問題是:市場主導分配醫療資源的情況在我國從未成為現實;而政府相關部門亦無法在醫療服務領域盡到自己的責任。

  在醫療改革之前,我國醫療服務的投入在城市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出,在農村則依靠農村合作醫療體系中的農民個人、集體和國家的多方投入來解決。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長、人們的健康和醫療服務要求的提高,原有的投資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醫療單位、患者和普通群眾越來越大的醫療需求。這應被視為當初發起醫療改革的初衷。

“醫療市場”不是一個開放的市場

  但令人奇怪的是,此後所推出的一系列醫療改革措施竟然並不是朝向解決問題的方向而出台,而是走上了一條把原有的問題推向更加嚴重的道路上去。被稱為“市場化”的改革其實並不是市場配置資源,而依然是政府配置資源!其主要舉措無非是政府的投入不再增加,甚至有所減少(給政策不給錢),而要醫院“自負盈虧”。這實在不是一個增加醫療資源的方法,只是在微觀上把一個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變成了一個逐利的經濟單位。

  但與此同時,這時的“醫療市場”卻並不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因為在醫療服務國家投入不足、並且不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社會投資醫療事業被嚴格限制。衛生部門的政策是限制民辦醫院註冊。本來,一個市場和政府良性互動互補的模式是:公立醫院主要依靠國家補貼,走低端路線,力求服務更多的人群;私人醫院走高端路線,以盈利為目標。現在恰好反過來,公立醫院走高端路線賺取高額利潤,私人醫院以“小診所”、“黑診所”為主。如此一來,公立醫院的壟斷地位不但沒有受到絲毫的動搖,而且吸納了大量醫療資源,好的醫生、設備都集中在公立醫院、特別是城市的大醫院中,而基層的公立醫院、私營醫院則明顯投入不足。大醫院、好醫院、專家門診緊俏,而那些小醫院則瀕臨破產。

  一切稀缺的社會公共資源都可能成為腐敗的源頭,成為其他問題的根子。人為壟斷的結果是患者毫無選擇,只好默默忍受過高的醫藥費用。同時缺乏競爭的公立醫院也並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在降低成本、提高服務上,而是更多地考慮如何利用現有的壟斷地位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如我國目前的醫療資源利用的效率極低,一個檢查在一家醫院做過了,到了另一家醫院一定還要重做。類似的項目浪費、重複、效率不高問題突出,並沒有出現市場競爭應該導致的良性發展的局面。

真正的“市場化”改革從沒機會實施過

  從這些改革措施和它們所取得的實際效果來看,所謂“醫療改革”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在解決社會公眾醫療服務的問題,而是為了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減輕政府負擔,“市場化”只不過是一個時髦的名目罷了。所有的“改革”舉措都朝向這個方面,事實上形成了衛生部門的利益集團化、地方政府的利益集團化和醫院的利益集團化。

  這突出地表現在,要醫院“自負盈虧”,那麼醫院的經濟利益從哪裏來?在政府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只能從患者身上想辦法。這種改革對公眾利益在一開始就採取了漠視的態度,將其放在政府利益和醫療部門的利益之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應該說,公眾醫療水平的下降是在“改革”一開始就已經注定了的。

  實際上,滿足更多醫療資源需求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增加投入。如果政府不想增加財政負擔,又要提高醫療資源的供給水平,那就要允許社會投資進入醫療服務領域。但所謂醫療改革的問題卻是———在改革過程中,政府既沒有增加投入,同時也不允許社會投資介入醫療服務這個壟斷行業,這怎能算是“市場化”改革?

  到了去年,這種“改革”愈演愈烈,改到了市場機制的核心———醫院產權問題。安徽宿遷在去年提出要把“市場化”改革推向深入,但其推出的所謂產權改革方案竟然是要把公立醫院全體拍賣!這難道就是所謂“市場化改革”的最終結果嗎?到這個時候,所謂的醫改,實際上已經和“市場化”沒甚麼關係。

一句話,市場化不是人為製造壟斷;市場化不是鼓勵公立醫院惟利是圖;市場化更不是賣掉公立醫院!相反:市場化是引入社會資本,從而緩解醫療服務政府投入不足;市場化是引入民營醫院的競爭,提高全行業的服務水平,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市場化是政府要投入大筆資金到公立醫院,為全民醫療衛生事業托底,同時也用廉價的醫療來刺激私營醫院降低成本和價格;市場化是法治化,相關部門要加強全行業監管,並且對公立私立醫院一視同仁。

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市場化”改革其實從來就沒有機會實施過!如今若把醫療改革的失敗簡單地歸結於“市場化”,讓市場成為醫療體制弊端的替罪羊,既不利於我們認清問題的癥結,也模糊了未來醫改的方向。

轉自選擇週刊(//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