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奇妙精緻的掌中戲文化

「千里路途兩三步,百萬雄兵六七人;雅俗故典傳世間,掌中自有天地?!」
font print 人氣: 23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記者子嫣、曾傳揚採訪報導)有這麼一句形容掌中戲的諺語:「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掌中戲的特殊性在劇台上戲偶的精緻小巧及獨特的表演形式,透過主演藝師的巧手如意、妙語如珠,百年來中華文化代代相傳的,闡揚忠孝節義的歷史劇、家庭倫理的愛情劇、稗官野史的流傳戲曲等等,就這樣一齣一齣的在小巧而精緻的戲台上演繹出來...

「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僅見於中國民間的民俗戲曲–掌中戲

掌中戲又稱布袋戲,據傳是在十七世紀,明代以後才逐漸發展形成的。而後於清朝年間隨閩南一帶的泉、漳、潮三州先民渡海流傳至台灣,它承襲著中國固有的戲劇傳統,並漸漸演變成台灣民俗文化當中,獨特而歷久彌新的民俗技藝。

僅見於中華民間文化的民俗戲曲–掌中戲,其最特別的是戲偶及操作方式。大約只有三十公分高,造型精美的戲偶,除了頭部及四肢是由木頭精雕細刻之外,衣服完全要用手工細細縫繡,而衣服內部保持中空狀態,以便藝師的手掌穿進其中操作表演。

渡海流傳到台灣之後,掌中戲有了新的稱號──即台灣民眾耳熟能詳的「布袋戲」。還記得民國六、七十年間,每逢中午吃飯時間往往萬人空巷,就連計程車司機們也暫時休息,所有人聚集在電視機前觀看「雲州大儒俠史豔文」,這齣家喻戶曉的布袋戲的盛況嗎?至今這仍是許多人記憶中溫馨的童年回憶,如苦海女神龍、劉三、二齒…等角色,伴隨許多青年,甚至中年朋友們走過青澀歲月的一段!

「掌中戲」最初是以置放在手掌上的小戲偶演出而得名,為什麼又渡海來台後又被稱為「布袋戲」呢?流傳的說法之一是,因為戲偶衣服的造型像個四方型的布袋形狀,所以又俗稱布袋戲 。

「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

掌中戲的特殊性在戲偶的精緻小巧及獨特的表演形式。有這麼一句形容掌中戲的諺語:「一語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萬兵」。而什麼是「一語道出千古事」呢?因為一場掌中戲,從頭到尾全由主演藝師一個人發出所有上場角色的聲音。於是男、女、老、少以及生、旦、淨、末、丑,角色分明的口白聲音,將整齣戲的劇情表達出來,其技巧與難度尤勝於戲臺上傳統說書人。這也是布袋戲藝師功力之所在以及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

那「十指搬弄百萬兵」又是什麼呢?意思是說一齣戲的演出,幾乎都是由主演藝師的十個手指來扮演,不論文戲、武戲,乃至近十年來精益求精,與時並進發展出的「金光戲」,戲角們的動作皆出自於藝師們十指如意,這聽起來似乎更不可思議。但百年來藝師就是這樣將涵蘊著忠、孝、節、義,述說著人情義理的歷史劇、家庭倫理的愛情劇、稗官野史的流傳戲曲等等,一齣一齣演繹出來,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

台灣稱“布袋戲”的人偶

「對白三兩句,盡言戲中角!」

「經書任我讀,今古事多知,富貴皆有命,榮華自有時。」緩緩步上戲台的落魄書生秦夢竹,在藝師陳烽煙先生的生動演出下,一開場就吟詩一首,以詩明志!「小的姓秦名夢竹,家住杭州人氏,父親原本在朝為官,官居極品。我並無盤纏路費,要如何進京趕考呢?唉!我想到了!先前父親對我言明,錢家莊有一位錢員外,他的女兒叫錢金蓮,與我指腹為婚。如今迫不得已,只好到錢家莊,跟未來的老丈人借一點路費了。」

正是「對白三兩句,盡言戲中角!」家道中落、窮途潦倒的落魄書生,為了上京趕考缺少盤纏;所以想要到從未謀面的未婚妻家,向老丈人借取經費,相信這傳統戲劇中,才子佳人愛情劇已悄悄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此乃戲曲文化中的「生」角,或可稱為「男主角」。

「以詩言情,三言兩語訴衷腸,雅俗典故在其中!」

相信您已開始好奇,那可視為女主角的「旦」角呢?富家千金女甫登場便吟詩一首:「日落西山紅,烏雲漸過東,關門繡房坐,針黹是女紅。」配合登場獨白:「念奴正是錢金蓮,父親單生我一人,今朝起床,應到廳堂跟父親請安。」藝師們往往完全遵循傳統的正規表演手法演出,口白台詞也著重押韻,聽起來古味盎然,動作精巧細膩,戲偶們更可穿插扮演一些讓人讚賞稱奇的小動作,如千金女對鏡梳粧打扮…等生動嬌媚,這位「女紅粧」的一顰一笑,抓得住觀眾們的心!

「兩耳不順頭髮白,眼睛花花嘴無牙,今年活到六十八,人人稱我老人家啊!老人家!老頭子閒著沒事做,無所事事只好抽根煙好了。」花白頭髮的老者步履蹣跚登場,除了中規中矩的劇情,幾位幽默逗趣角色們三不五時的串場,是掌中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那些老少咸宜、寓教於樂的劇情,再配合活潑生動,又有豐富表情的戲偶,看過的人都對老藝師精湛的演出留下深刻的印象。「咳!咳咳!人老了真沒用,沒事做想抽根煙都會嗆到,唉!那就到公園找一些老同伴去聊聊天了。」這位生動的老人家緩緩步下戲台,另一波高潮即將展開!

戲偶們在藝師的巧手上彷彿活了起來,書生端莊帥氣,千金小姐嬌媚動人,而老者彎著腰走起路來,活絡筋節骨脈的動作更是唯妙唯肖!

藝師們素有「角色萬千,始終一人」的說法。這意謂著只有一人或幾人在演戲,卻呈現出你來我往的針鋒相對,甚至千軍萬馬的壯闊氣象。這也是掌中戲奇妙玄奧的地方﹕在小小的舞台上,觀眾們靜觀人生百態,「富貴榮華、巧計奇謀終歸塵土」。人們世代傳頌的,不外乎忠、孝、節、義,符合天理、人倫與因果的動人故事。於是,一幕幕令人拍案叫絕的傳奇,一齣齣勵志勸善、警世勸諍的民俗戲曲,便隨著藝師們的巧手如意、妙語如珠繽紛上演。

「家學淵源,三代傳承」

在台灣,說起掌中戲,陳烽煙師傅家學淵源,從他的父親開始便是位全方位的藝師,三代相傳迄今,數十年來陳家一直默默為台灣民俗掌中戲文化的傳承,負起繼往開來的使命。憶起父親的一手絕藝,陳老師傅言道:「以前我父親會操作戲偶,口白也說得漂亮,而且還會編排戲碼給別人演。」

五十年前,在日本人佔據台灣的時代,所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表演均被禁絕,當時陳烽煙師傅的父親為保存掌中戲文化,將所有的戲台、戲偶藏匿起來,準備待政治清明之時,再讓傳統文化重現於世。而那時年幼的陳烽煙,常按捺不住深植在骨子裡躍躍欲試的表演細胞,有機會便偷偷把戲偶拿出來搬弄一番,掌中戲的表演因而從小便已深深烙印在陳烽煙先生的腦海裡,再加上家傳掌中戲的劇本、道具、戲台、戲偶一應俱全,所以在正式拜師學藝之後,陳先生從此和掌中戲結下了一輩子都化不開的?份。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演布袋戲是三日討海,四日曬網。」陳先生笑道:「小時候我父親也跟我說一句話,他說你不能只有演戲而已,也要兼做其他的事業。所以我也很認真的做其他工作。例如我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有戲演的時候就演戲,沒有戲演的時候,三輪車、牛車,都繼承我父親在做。」歲月匆匆,已帶走了數十年時光,對藝師們而言,不論是當年貧困年代裏難以糊口的戲劇藝術演出;還是今日民生富裕後,五光十色娛樂的爭鳴下默默綻放光芒的傳統民俗表演,掌中戲藝師們數十年如一日,在生活夾縫中,堅守著這一小小的傳統藝術天地。

接受訪問時,辛勤數十年仍甘之如飴的陳老師傅,露出台灣先輩們一貫的樸質笑容回答道:「我們那整團後場的人,(平時)都在除草割稻,然後穿上木屐戴個斗笠,就出來演戲了。」上了台是個賣力演出的藝師,下了台則又是個勤奮的勞力工作者;在現實的人生裡不也是台上、台下交織編寫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戲碼?先輩們在辛勤工作之餘,為傳承民俗文藝無怨無悔的付出,那胼手胝足,一步一腳印的踏實精神,已為今日迷失於燈紅酒綠間中,茫然不知歸途的人們,立下了堅定樸質、腳踏實地的最佳典範!

渡海赴日,掌中文化戲曲之「西遊記」載譽而歸

現在的掌中戲文化,不僅知名於台灣,還屢次應邀到國外表演。陳烽煙先生說:表演聞名世界的「西遊記」最受觀眾的歡迎。

陳老師傅以「西遊記」作為他首次海外巡迴表演的主軸是有其原因的。在行前的準備和籌劃中,老師傅用心收集了當地資料,考量了語言隔閡等因素。『我心裡一直在思考,如果單一講口白的話,他們聽不懂,語言不通或許沒有用。若以武打的動作戲碼開場,應該較能吸引觀眾目光…上演「西遊記」的話,連角色的名字都不用報上,例如說猴子、豬八戒一出來,觀眾一看就知道…相反的A如果演起文戲來,等說完一堆口白以後,觀眾大概就會跑光光了。』結果動作繁多、招式花俏的武戲「西遊記」果然獲得熱烈的回響,觀眾們如痴如醉,驚艷於這些小小的布袋戲偶,居然能在藝師們巧妙的操作下說學鬥唱、武打翻飛,宛如活了過來一般。

每場掌中戲表演下來,陳烽煙老師傅都在現場做詳細的講解,並不時設計一些可以讓人試試身手的小手藝,甚至玩刀弄鎗的新花招,讓觀眾們看得眼花撩亂。對此,陳師傅說道:「每一場演出,我絕對是毫無保留的秀出所有家傳秘訣,再「藏一步」,技藝就會失傳,那太可惜了。」

陳烽煙先生還從外籍人士驚艷的眼光中瞭解到:掌中戲劇的表演,不需要對白也可以成為國際的共通語言。對於掌中戲劇文化的傳承,陳老師傅說道:「台灣的布袋戲出國去,都受到大眾的歡迎,台灣當地的政府以前是不重視的,等外國人反饋回來,說你們布袋戲演得很好看,現在的文化局才開始重視布袋戲…」傳統民俗文化值得大家共同愛護保存。

「子孫傳衣缽,絕藝有後人」

除了自己精益求精的演出之外,陳老師傅也十分重視技藝的傳承。讓他深感欣慰的是,現在不止有兒子傳承衣?,還有一個最得意的繼承人,就是現在仍就讀於專科學校的孫子-陳韋佑先生。他在接受訪問時靦腆地說:「我是陳烽煙的孫子,叫陳韋佑,我從小也不知道幾歲,就開始迷布袋戲,常跟阿公還有爸爸出去演戲。從小演戲的時候,一定要多帶一塊平的板子,下面墊磚塊讓我墊著腳,這樣我才可以在台上演戲,人很小就要把腳墊高,才能演著戲偶…」

「現在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多不願學了吧!?但我對布袋戲表演就是很有興趣,很想學像阿公演戲偶就像真人演出一樣。過去自己的操作功夫還不到家,有空就跟阿公多學習。現在常常出去演戲了,阿公還是常常到我家,教我如何演得更好更傳神…」這位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年輕人,既有天份又肯認真學習,看來,不止陳家後繼有人,未來還可能成為掌中戲的明日之星呢。除了教自己的孫子,陳烽煙老師傅也常不定期的受邀到學校,教孩子們如何把玩掌中戲偶。這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在遊樂中不經意的灑在孩子們的心中。

結語

「千里路途兩三步,百萬軍兵六七人」,是形容掌中戲文化善於運用隱喻及象徵之美,所以也搏得「掌中天地寬」的美譽!掌中戲不但讓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漸漸獲得今日孩子們的喜愛。相信在老藝師陳烽煙先生等人的努力下,這精巧絕美的民俗文化,必能日漸發揚並且傳承不斷。就像薪傳的火把一般,代代傳接下去,歷久彌新!@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出道10年來,陳慧琳除了在歌壇的成就有目共睹外,還出演了14部電影,從青春少女、都市女性到動作明星,可謂形象百變。最近,陳慧琳成為某洗發護發產品的新任代言人,在為該品牌拍攝的全新廣告中,她也是形象多變,一人分飾兩角,分別將一個備受控制的木偶和享受自由的女孩演繹得淋漓盡致。
  • 起源於歐美、歷史只有兩百多年的紙雕藝術和傳統剪紙不同,是既要剪又要雕的將紙片塑造出各種形狀,然後多層次疊製而成。國外的紙雕大部份應用在廣告設計上,顏色鮮明、構圖明快,深受民眾的喜愛。台灣嘉義出生的吳靜芳就是從廣告設計接觸到紙雕後,歷經十幾年全心投入創作中成績斐然,作品呈現出既古典又精緻的中華文化風格。
  • 十六歲是年少輕狂的青春歲月,有些許不識愁滋味的懵懂,也有更多海闊天空的翱翔壯志;然而十六歲的謝坤山已經在職場上打拼了。一場高壓電打擊的意外讓他受到重創,他失去了一個眼睛的視力,失去了萬能的雙手,也失去了能跑能跳的一條腿。

  • 歷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則知名的對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因為這個對聯,他成為馬員外的女婿,又在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成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談。對聯中提到的「走馬燈」,有著悠久的歷史,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本期「紀載香港」就邀請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詳析「走馬燈」的歷史淵源、特色和手工製作遇到的困難。
  • 位於上環蘇杭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劉永康提供)
    一個平日的下午,小弟經過上環蘇杭街,看見有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開着,二話不說,走進去見識見識!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