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大約是在清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年流入清宮內庫的,到(一九一一)年後被溥儀帶到長春,抗戰勝利後,才被故宮博物猧收藏,在這其中曲曲折折驚心動魄的故事,被寫成多種文學作品而廣泛流傳著。
那麼「清明上河圖」是怎樣一部畫作呢?「清明上河圖」是北宋末年宮廷畫家張擇端的創作,是宋代具有代表意義風俗人物畫的傑出作品,全圖是用絹本色,寬有二十四點八公分,長五二八點七公分,而是採用中國傳統繪畫手卷的形式,運用鳥瞰俯視的方式,隨著畫卷緩緩展開,用不斷推移視點的方法來攫取景物,全圖所描繪的人物計有五佰多人,牲畜有五十多頭,車船各有二十多只,無不生動逼真。
作品的構圖嚴密緊湊,安排的有條不亂,各得其所,各種人物衣著不同、神態不同、勞逸苦樂、對比鮮明,最有趣的是畫中人物的.泵X是按照一定情節進行的,而富有劇情性的場景描繪,使人們在觀賞時產生無窮的樂趣,如彩虹橋上爭道的行人和在橋欄觀景的閒人,河中倒桅大船上船工的對比產生了動、靜各異的效果;那酒樓上一邊宴飲,一邊向外眺望的酒客與樓下車上的裝卸貨物的車夫,作坊裡製作弓箭的工匠產生對比,忙閒不均的感覺等等。
除了上述表現極高藝術的觀賞價值,整幅畫的作品真實展現了十二世紀中國城鄉,及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還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後人對於北宋時代汴京的人文風貌,最直接的了解就來自于「清明上河圖」,從中可以考見當時的建築形制,例如酒樓外聳立的「觀樓」簡直就是後代人模仿的標制;我們甚至可以根據它研究當時服飾、車和乘騎方式等等。
「清明上河圖」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首先關於畫作的名稱就有很多的歧異,多數的研究學者認為作品是描繪北宋國都東京汴梁(今日的河南開封市),汴河兩岸的早春清明時節的情景,因為當時汴河俗稱「上河」故名也。
但是最近有學者對作品裏所描繪的時間有不同看法,他們研究認為「清明上河圖」裏的“清明”並非指畫中表現的時間季節,而是當時那畫家將作品獻給皇帝時,所歌頌當時的經濟繁榮,生活富足所用的詞語。圖中表現的不是清明,而是秋天的景色,比如:畫中的人物帶扇子的多達有十多人,有幾個小孩光著下身在街上嬉戲;河岸邊的小販桌上擺著切好了的西瓜等等,這分明是一派秋色,為何不說是夏天,而定為秋天呢﹖因為當時著名的「汴京八景」是以「汴水秋風」為居首的。@
(//www.dajiyuan.com)